从手高高教学效率与培养良好习惯谈减轻学生负担

2012-04-29 00:00:00孙博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7期

童年应该是多彩的。在学习之外,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去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去接触他们热爱的领域。然而,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正在悄悄地侵蚀着属于孩子们的私人领地,有的学生因为过多的作业而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自己的钢琴课,有的则没有时间游戏与锻炼,孩子们叫苦连天。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两个方面着手,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提高教学效率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明晰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标。

其次,为了增强授课的针对性,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比如选取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前访谈,或者进行课前测试以找准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薄弱环节。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更从容地理清教学思路与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前过滤掉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与不必要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真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质疑与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后带着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应运而生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切实减少了不必要的课堂学习负担。

另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舒缓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减缓学生的身心压力及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与精彩的课堂教学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减负的好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他们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或以生动形象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更加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如用耳倾听,用手记录,用语言表达,用行为模仿等;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间的合作加强交流、评价与反馈的力度,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关注,被平等热情地对待,被尊重与欣赏等。我想,这些方式都可以在减轻学生压力的同时有效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更加高效的记忆与吸收。这种高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节课的40分钟之内完成,实际上又对减轻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业负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首先,作业需要精练与浓缩。作业应该涵盖数学学习的主要知识点,体现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并着力呈现数学的本质及其应用价值。同时,作业还要针对学生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设计,比如容易相互混淆的知识和一些容易忘记或出错的地方,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与拓展思维的目的,从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不应大量重复练习,同时也要避免布置带有盲目性、无序性、惩罚性的作业。

其次,作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布置,顾全学生整体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如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布置包括基本题、能力题、拓展题等题型在内的多层次的题目。因为基本题可以巩固与积累知识,能力题旨在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拓展题重在锻炼思维,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去解决难易程度适中的题目,避免由于习题难度过大而导致他们学习负担的加重或学习成效的降低。

二、培养良好习惯

除了教师层面的原因可能造成学生学业负担加重之外。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生自身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那么他在课堂上所直接吸收的知识量就会大打折扣,课下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他在课堂上的损失,这直接加重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业负担。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那么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十分草率甚至不假思索,这样他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会急剧升高,需要花上很多额外的时间去纠正错误,重新审视一道原本应该一次就能做对的习题。这无形中耗费着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增加了本可以避免的学业负担。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认真检查与反思的习惯,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在每次考试中失败的风险也会更大。这不但需要他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改错,而且他的成就感也会因此而明显降低,也许还会沮丧甚至失去信心。这些消极的情绪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从而更易产生疲劳与倦怠。习惯具有支配行为的力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会激发积极的行为,从而使学生收获高效与成就;不良的习惯则会导致消极的行为,低效与负担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教师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应该积极践行的。

总之,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以上只是我对减负增效的一点简单的思考,至于如何处理好减负与增效的关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更多地思考、研究与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