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生成,水流花开

2012-04-29 00:00:00山世仆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7期

近来读说诗讲词之书,我十分服膺叶嘉莹先生的学识和才情。叶先生的讲说,很自然地把人带进那洋溢着生命清辉的唐诗宋词境界中,使人油然而生一种雅驯透脱的书香之气。忽然就想到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小时候,在人家油灯下听《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吓得我不敢一个人回家睡觉。故事说一座年久失修的空楼,楼梯上半夜里会“吱呀吱呀”地走下来一个身穿惨白睡袍的女子,最醒目的是她脚下的一双绣花鞋,即使她不亮相,那一双绣花鞋竞也能自梯而下,真是叫人毛骨悚然!可头天晚上听了不敢回家去睡。第二天晚上我依然又去,仍旧是睁着惧怕而又渴望了解内情的眼睛,再将《一双绣花鞋》屏息听一回。即使那胆大活泼、目似明星的女孩子,回去的路上也如怕跌人地狱一般惴惴地紧攥着大人的手。现在想来,我觉得在听和体验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预设生成”味道。如果这个故事没有那些神秘恐怖的影像和情节,我们就不会滋生出那种既恐惧又好奇的神往之情。

在课堂教学中预先设计一种情景,让学生自己生发成就一种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占有之境界,就教师来说,真是一件需要潜心琢磨的大事情。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为他的弟子陆澄解答上达仁义的问题,他说:“譬如植树,栽培灌溉是‘下学’,至于树木日夜生长,枝繁叶茂就是‘上达’,人怎么能干预它们呢?因此,凡是可以下功夫,可以告诉别人的,都是‘下学’,而‘上达’都包含在‘下学’里。凡是圣人所说的,即使非常精微,也都是‘下学’。学者只要从‘下学’里下功夫,自然就能实现‘上达’,不必另外寻求一个‘上达’的功夫。”王阳明的意思是说学者只要在“下学”这方面有了真功夫,“上达”自然就孕育其中了,“上达”是从“下学”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我觉得这里的“下学”与“上达”,与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颇有暗合之处。我们每堂课都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但这个教学目标不是我们硬塞到学生头脑中的,而是要让这个目标从学生的身心中自己萌发出来。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家书《谕纪泽》中教诲他儿子如何读书,他认为朱子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之法最为精当。我非常欣赏曾国藩对“涵泳”二字的解释。他说:“‘涵泳’二字最不易解,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它。以为‘涵’的意思,就好比是春雨润花,好比是清水灌溉稻田。春雨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散,适中则涵浸而滋润;清水浇稻,过小则干枯,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的意思,好比鱼的游水,好比人的洗脚。程子说鱼跃于深渊,是一种活泼悠然的体态。左思有‘濯足万里流’诗,苏轼有《夜卧濯足》诗、浴罢诗……善于读书的人,必须视书如水,而视内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洗脚,则‘涵泳’二字也就理解到家了。”曾国藩生动形象地说明“涵泳”之意,其目的是让纪泽能把书读进去,读得亲切,达到把书中精义从自身体察出来的境界。此处的“涵泳”之水,我们不妨理解为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而那滋润的春花、勃兴的稻苗、活泼的渊鱼、舒服的双脚,自然就好比学生学业品德“生成”的姿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这“预设”之水。我们要潜心思考体验教材,静心研透学生的认知水平,架构一种自然平和能让学生自由生发向上的教学流程,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容易在学生的内心“生成”。学生的成长就会渐呈一种“荷钱出水”、“日上日妍”的曼妙境界。

王阳明先生还有一个著名的“知行合一”观点,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也即知中孕行,行中育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最佳境界。也是一种合二为一的境界。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具有朴素而又高超的教学预设能力,他的课堂充盈着自然而又蓬勃向上的生机。清人张潮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诗,极琴心之妙境”,愿我们也能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这种水流花开的琴心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