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教师,因学科原因,任班主任时总是中途接班,或高二或高三,特别是近几年,一直在高三任课,每次接到新的班级时,看着其他班主任能一下子叫出一大片学生的姓名,又非常亲热,好生羡慕。而我却在高三一年里,刚与学生磨合好,却要说再见了。特别是在6月9号后,望着校园中流动的人影,却没有一张熟悉的脸庞,好生凄凉!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年相处时间,一年中有冲突,有感动,但最终都会与学生生成“亦师亦友”的感情。许多老师羡慕我,为什么会跟学生有这么好的关系,特别是在高三如此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招,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懒。“无为而治”一直是我追求的境界,而无为而治就是体现在“懒”字上。因为“懒”,自然许多事情都是学生自己做,得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时学生来问询时,我会故作生气地说:“这不是我的事,这是你的事!”要“懒”就必须得放,放就是解开束缚。事实上“懒”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虽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信任学生。
座位的安排权和置换权,是部分班主任手中的法杖,也是处理“不安分”学生常用的伎俩。“你再如此,就把你的位置换下去!”这是部分班主任的威吓性语言。不得不承认。师生之间的许多矛盾冲突,并不是源于真实的场景,而是语言冲突与话语权上体现的不对称性地位,它足以让师生之间不得安宁。“祸从口出”,许多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这句话的真谛。学生听到“把你的位置换下去”,心中产生的是一种厌恶,位置不应该成为迫使学生听话的筹码。
班主任如何来安排座位,是开学初头痛的问题,再加上许多关系因素在起作用,真是费尽心思。考虑人情因素,必须要把这部分同学的位置安置在中间;考虑成绩因素,又必须把成绩优秀的学生安置在中间,考虑偏科同学的搭配问题,又必须把这部分同学与成绩优秀的同学坐在一起;考虑活动分子的管理问题,又必须与班干部坐在一起。考虑来考虑过,结果就是一个字——烦。在众多因素中,班主任往往会更看重成绩因素,这样形成的座位设置必然是群聚型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坐在了一起,占据了教室中最好的位置,而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却坐在了教室的后面。这也是为什么后排学生总会形成班主任头痛的“马其诺防线”的原因所在吧。与其说“马其诺防线”是自然形成,不如说是班主任精心安排的结果。
座位问题,多年前曾让我非常头痛,却因一个“懒”字,迎刃而解了。因为“懒”。我把座位的安置权还给了学生。当学生在规定时间集中的时候,自然会按照一定的关系坐在一起。因为经过二年的一起学习,同学之间虽然经过两次分班,但是已经比较熟悉,而不像我这个班主任对他们是一无所知。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自然会坐在一起,个子比较高的学生,会自觉地且成习惯性地坐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这种随机性的组合,具有一定的“原生态”性质。虽然没有刻意的安排,但事实上同学之间已经有过无声的选择,有点类似于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选择坐在一起的,必然是能够相处的同学。
开学的座位安排就这样形成了,“原生态”的也会有冲突的时候,“原生态”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而是矛盾同样能够化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少许同桌之间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而有些矛盾的解决是需要通过换位置完成的。那么这个矛盾的解决者应该谁来扮演呢?在班会课上,我会强调,我这个班主任是没有座位的安置权和置换权的,这个权力是学生自己的。所以如果有必要换位置,学生只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向班主任来说明需要换位置的理由,如果这个理由足够成立,那么位置的置换前提条件就成立了。但是这个置换的努力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自己去寻找一个愿意与你对换的同学,能否找到,靠的是自己,而不是我这个班主任。二是向我备案,已经和哪一位学生商量好了,备案好后,就可以换位置。
同事的请求,领导的嘱咐,朋友的交待,家长的恳求,班级的位置成为了许多班主任的烦心事,位置一旦定局,如果需要置换,这必然会有顾虑。而自从我恋上“懒”后,一切也都化解了,因为位置的安置是随机的,位置的置换权是学生的,我没有这个权力。每当我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都会以此为理由来推托,座位问题真是迎“懒”而解!
虽然这种随机型的位置有着“原生态”性质的优势,也为我排忧解难,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缺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被学生钻空子,这当然需要班主任的识别能力。记得在带09届毕业班时,班长(女同学)提说要和理科成绩比较优秀的男生坐在一起,虽然在高中这还是有点忌讳,一般是不容许男女生同桌的,但考虑到班长的实际情况和平时的表现,我也同意了,最后她和一位理科成绩比较好的男生坐在一起,开始是以学习为主,可是后来竟然发展成为早恋。毕业后,一次班长在QQ里对我说,开始真的是想好好学习的,可是后来就产生了变化,真的不想欺骗老师。但这种问题谁又能提前将其完全避免呢?
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有良好的结果,但良好的愿望没有理由不去实践。教育改革正在宏观层面热闹地开展,其实没有一种教育改革比改变师生关系更为重要。教师如果一味抓着权杖不放,一切教育改革都必然是低效的。社会在提倡还权于民,教育也应该发扬还权于生。把座位的安排权与置换权还给学生,这虽然只是小小的尝试,但它却是师生关系改善的开始。教育改革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行动纲领,而是需要落到实处,落到小处,“以小见大”才是真教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