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管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秘诀,但无论是仁者所见之仁,还是智者所见之智,其中有四种力是不可或缺的。
一是认同力。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大力培养教职员工对学校办学理念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认同感,以期形成一种认同的力量。
形成认同力的途径很多,除了权力所形成的认同力,学校管理者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品德、人格等非权力因素去赢得各方面的认同,将“事业留人、情感留人”落实在管理者的实际行动上,而不是只作为口号停留在口头上。
二是执行力。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参观访问过多所学校,这些学校中有的确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了一个明显的特点,凡是具有发展后劲的学校,其各项规章制度都执行得到位而有力;而那些花瓶式的学校则明显缺乏执行力。
要形成执行力,首先需要领导者对各项规章制度身体力行,带领全体师生去落实学校的决策目标;还需要各部门沟通协作,一旦决策出台就能立刻消化到工作体系中。同时,管理者要向公众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管理流程,但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三是合作力。高明的学校管理者,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是不会忽视合作力的培养的。合作力并不是自然产生的,真正的合作依赖于制度保证。笔者知道有这样一所学校,其每一年的教学业绩都能够在全市保持第一,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以外,其制定的合作制度令人赞叹。以最现实的教学成绩考核为例,学校明文规定,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如果考试成绩相差过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如果考试名次相差过大,那么这个学科组、这个班级将无法获得年终价值不菲的“合作奖”。在这种机制下,教师想不合作都难!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度的作用,两三年之后这种合作意识便会在教师教学工作中扎根开花,从而形成一种内驱力。
合作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教师对同一目标的认同感上的,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可执行的制度则是合作力形成的有效保证。
四是文化力。相对于上述的三种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综合力,可谓是学校管理的内核,同时也是终极追求。那么,学校文化力如何生成呢?
首先,必须更新观念。学校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首要追求仍是升学率,但若只追求升学率而没有更高的追求,那这个学校必将在日趋激烈的校际竞争中走向衰弱。所以,任何一个有远见的学校在不放弃升学率的同时,应把建立学校文化、追求文化力的生成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
其次,要有全盘意识。学校管理者在分析学校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在后续的具体执行中都要参照制定的战略标准。如果符合,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如果不符,就要毫不犹疑地否决。那种朝令夕改,认为合理的都是合适的管理态度,是无法让一个学校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的。
最后,尊重个体。一所学校的文化力可以看作是该校教师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的合力。从这个角度讲,追求文化力必须尊重教师个体的个人创造力,只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宽而不散、严而不苛的生存环境,再加上科学引领,教师个体就完全可以进发出意想不到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学校文化力的不竭源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开发区中心初中
(实习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