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的具体措施。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就必须有扎实的数学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手脑并用,理解阅读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是数学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阅读数学文本,通过反复阅读,并借助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算一算等操作活动,去发现、探究、领悟数学文本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如圈画法,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突出阅读中的重点内容与关键词句,阅读后做到对所读文本一目了然、理解掌握。初步阅读后,指导学生边看文本内容,边动手实践,在摆、画、剪、拼、折、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深入理解新知识。反复阅读后,要指导学生尝试验证推理,反思错误,总结经验。
二、咬文嚼字,反复阅读
咬文嚼字和反复阅读的方法适合于学生阅读应用题、概念、法则、公式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内容,抓住关键词展开分析、研究,反复推敲,归纳总结,从而理解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例如,教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 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倒数不能孤立存在,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把这个概念读几遍,然后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字、词圈画出来反复阅读,再在小组中讨论分析。学生们一致认为 “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是重点词,在讨论中,学生理解了倒数的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深入透彻地解读了倒数的本质。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互为”一词强调突出,倒数不能独立存在,这样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质疑问难,合作阅读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合作阅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例如,教学“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我先让学生自读:“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接着,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重要词句,并在小组中讨论理解。绝大部分学生提出要重点理解“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而只有小部分学生圈画了“最简分数”。我再让学生细读第二遍后,小组间进行质疑。当一个学生提出 “最简分数”也是重要词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换成是‘一个分数’,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学生们兴致盎然地精读起来,边读边思考,并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解释说明,最终对这个结论成立的理由达成共识。可见,合作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实现了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真正提高了阅读效果。
四、前后联系,比较阅读
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教学中可借助前后知识的比较,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去熟悉理解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掌握新材料,并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减少思维的盲目性。同时,对教材所包括的周密的逻辑关系做深入透彻的理解,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知。通过比较除法、分数以及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出定义上的类似之处,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句话,其中的“0除外”学生解释得头头是道。这样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比较,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五、归纳整理,有效阅读
数学学习不同于语文学科的一面是将厚厚的数学书读薄的过程,也就是读完之后需要一个理清教材脉络、提取重点内容的过程。在学习几个有联系的知识点或一个章节后,应当让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边阅读边进行归纳总结,整理罗列出知识要点,探讨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并找出与它们有联系的旧知识。同时,可以制作成知识网络图来进行理解,并把自己想到的或总结的写在笔记本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互补学习。特别是相互间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让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多想想区别在哪里,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归纳整理概念、定律、公式、计算法则及解题规律来理清知识脉络。这种归纳是一个理性的思维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也不同于单元复习,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加工内化的过程,是探讨共性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前提,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关键。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