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分析

2012-04-29 00:00:00严步光曹志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3期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有自主学习的深沉,有合作学习的互动,有探究学习的“灵动”……课堂上多了动感、鲜活,学生的课桌摆放出现了多样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出现了多元化,各有其特色,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我们通过对一些课例进行分析、思考,不难发现热闹、自主的背后显现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值得我们深思。

自主探索

案例:教学“分数的意义”

教师先让学生将一块饼干平均分成两份,得出了其中一份是这块饼干的,进而探索的意义。接着,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将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3份?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花了很长时间,有的学生在冥思苦想方法,有的学生在摆弄圆片,有的干脆“见机行事”地乱比划,有的直接在“守株待兔”……

分析: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理念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是有相当难度的。事后,我与上课教师交流,教师说书中是这样安排的。翻看教材,书中呈现的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其中一份是整个圆的,但没有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分。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哪些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么能高效呢?

对策: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例合理地选用“学法”,以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哪些能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哪些不能。具体操作应注意:

1.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让学生敢于、勇于去探究。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潜能,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3.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提示。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用学具探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时,教师可适时地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将长方形推变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让学生很容易想到: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这一动作无需过多的语言表达,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合作交流

案例: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学生小组合作,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旋转、平移,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与其中一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有的组只有一个学生在说,其余的都在听;有的组则各人说各人的;有的组人人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说起……

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人人品尝到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队的合作精神,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但合作学习时却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学生成绩不好,大家不愿与他合作;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他人合作;有的学生成绩好,不屑与他人合作,自认为自己“很行”;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听清老师的合作要求,不知所措……这样,出现了“合作”中的“不合作者”,势必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对策: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先充分考虑到哪些问题需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优化组合,增强合作信心。教师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组成若干合作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的同学任小组长,要求小组中成员相互帮助,民主平等,增强合作信心。

2.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共进”的局面,使得合作学习得以顺利、有序地进行。

3.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切实注意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我们教师的根本努力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时代性,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本”思想,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应不断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武装头脑,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让我们与学生一起伴着“新课程”共同成长。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