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亦如此,没有任何情感的教育过程是不存在的。情感并不是认识过程的消极产物,而是影响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它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 精心设计,高效组织教学,落实“情”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获得情感体验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巩固的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如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师没有直接提供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一填了事,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先让学生填写4张单式统计表,再让学生观察4张表比较人数的多少,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在比较各量时单式统计表使用的不方便,由此产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探究活动。接着,教师引领学生经历设计一张复式统计表的全过程,从简单的堆砌合并表格到去除重复的精简表格,从表头部分只表示“性别”一个项目到将表头分为三栏分别表示性别、人数、组别,从缺少总计、合计、标题、日期到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为需要产生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衍生出新的知识。
2.巧妙营造氛围,丰富情感体验
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看谁涂得快”的比赛:让男生在表格中涂出7个大月,女生涂出4个小月,借助男女生涂色所用时间的不同,把大小月的月数不等凸现出来。比赛后,男生气恼,女生得意,深刻地记住了大小月的月数。接着,我又在“小月站、大月坐”的“坐立”游戏中,对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巧设陷阱,学生上当后恍然大悟,会心而笑。学生的学习伴随着兴奋、激动、懊悔、喜悦等丰富的情感经历,会学得愉快、扎实。
二、归求本真,展现数学魅力,求真“情”
王梓坤先生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获得多元化的发展。
1.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如学习“比的认识”时,可以引进“黄金比”,比较“黄金比”构图与普通构图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体会数学带给人的美感。教师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又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和“割圆术”,感受数学研究方法的神奇和美妙。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在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在安排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时,不能只囿于课本知识,而应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魅力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洗尽浮华,适度营造情境,不滥“情”
情境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成就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课堂。因此,有部分教师片面化地追求创设现实情境,这种观念值得商榷。
现实情境是一种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样也是一种情境。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中的例1“45+30”时,我在任教的两个班级作了不同尝试。
第一种尝试:遵循教材的编排意图,创设了以下情境图。
我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大客车和面包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列出算式“45+30”,再安排学生探究算法。接着,由第二个问题“大客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引出“45+3”,让学生探索算法。
第二种尝试:在解决“45+30”的算法后,直接提出“45+3”怎么算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第一种尝试继续沿用原有的现实情境,结合情境图,提出第二个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算法,继而交流,明确算法。第二种尝试不沿袭教材的思路,而是将现实情境抛开,直接将“45+30”改为“45+3”,同样引导学生探索交流。现实情境固然对数学学习有有利的一面,但计算教学不是非创设现实情境不可。第二种处理方法看似脱离了现实场景,但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教学效果来看,数据的细微变化反而更加迫切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解决新问题的情感需要。“现实性”没了,但“趣味性”“挑战性”却扑面而来。况且,由于没有了现实情境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地聚焦于数学问题本身,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较,学生介入问题的主动性、思维积极的程度都比较好。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