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很多,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无效的重复练习、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也是重要的原因。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数学课堂教学就会越有效。所以,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实施是一节数学课有效的前提。课堂教学要体现有效性,首先要看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教学“辨认方向”一课,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利用一定的固定物,并结合具体情景给定另一个建筑物的方向,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描述某一建筑物所在的空间位置。(3)体验数学的空间位置描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由于学生已能正确辨认东、西、南、北的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教学情境去探索体验,去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如对方向的认识,在学生知道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制作方向板,并运用方向板在教室或校园内认出各个建筑物。
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探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选择有效的以学案导学、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实地测量图形周长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测量物品,如各种形状的纸板片、金属片等,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展开测量数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找出了测量长方形周长和测量硬币周长的多种不同方法。教学中,还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最后,组织学生分享活动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各小组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是构建有效学习的关键。
例如,教学“什么是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与研究,不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先了解知识的学习目标,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面积的初步含义,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对面积计算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在开展综合实践性等操作活动中,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比较面积策略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这样的活动安排,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使学生经历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目的。
四、选择有效的巩固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练习,首先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可以根据有效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谜语等形式,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无穷,让每一个学生思维“飞”起来,使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这节课时,可以创设体育竞赛或其他各种竞赛的情境,并告诉学生:“在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一般用两种方法。一是把所有的得分除以次数;二是把裁判所打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除以次数。”然后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为什么要把裁判所打的分数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2)在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情形?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3)这样评分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中,通过对熟悉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既帮助他们理解了平均数作为代表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时所存在的缺点——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差异很大时,平均数就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平均水平,同时也为后面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效,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要想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有效,就必须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高效、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