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性教学设计让数学教学臻于完美

2012-04-29 00:00:00丁红枫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3期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视角指向重在讲授的逻辑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其过程与程序是可以依据教材预设;而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具有显著的多元解读特征。我们把第一次设计称为预设性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把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在开始教学前根据学生本阶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进行第二次设计称为重构性教学设计。

片断一:“9的乘法口诀”导入部分

预设性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儿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略)

重构性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儿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2.口算。

70-7= 50-5= 80-8= 40-4=

20-2= 30-3= 10-10= 60-6=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补充口算“几十减几”的习题,为后面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教学新知(略)

反思:在备“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在预设性教学设计中我是直接激趣导入的,但是结合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样直接导入新课很难突破教学难点。因此,在重构性教学设计时,我补充了70-7、50-5、80-8等几十减几的口算题。通过这组口算题,让学生初步观察、感知如下规律:(1)这些算式都是几十减几。(2)得数十位上的数字比几十的几少1。这些规律的发现为后面发现口诀的规律,突破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预设。

片断二:“ 9的乘法口诀”新授部分

反思:预设性教学设计时,我使用了书上的一个表格,但是考虑到以前根据这个教案上课时,这一环节的教学并不理想。因此,在重构性教学设计时经过反复推敲,我觉得问题出在这个表格上,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强,而表格却采用了文字表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直观观察,也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尝试着对书上的表格进行了大胆的修改,把原来表格中“比10少1是( )”改为“10-1=( )”、“比20少2是( )”改为“20-2=( )”……这都是将原来的文字表述改为算式,和前面补充的一组算式相呼应,这样突破教学难点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实践也证明这一改动是很有必要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经过一阶段的尝试,我发现重构性教学设计虽说是对预设性教学设计的补充和修改,但它对课堂教学却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一方面,重构性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使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二次熟悉、吸收与消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方略也应该有所区别,通过重构性教学设计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研讨出来的教案才是最符合学生需要的,否则,新课标所倡导的“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就成了空话。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