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012-04-29 00:00:00张诚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0期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在数学教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总是向学生提出认真检查的要求,可是总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作业完成却漏洞百出,让人无语;一场测试下来,经统计,因粗心大意、马虎等原因造成平均分失分达5分以上,有个别学生甚至达到十几分之多。经过细致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入手,我要求学生做完作业或答完题之后,细致做以下检查。

1.看数量单位是否前后统一。如前面是米,后面是厘米。2.看计算是否符合运算顺序。即是否先做乘除法,后做加减法。3.看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生活。如有些学生算出班上有学生48.6人;爸爸的体重是80吨;家庭的住房面积为100平方分米等等,这些均不符合生活实际。4.看答案是否符合题意。这类学生往往是习题一做完,就收起了事,不做深究,可只要把答案代入原题中进行检验,就能够轻易地看出问题,改正错误。5.看计算结果是否化简,计算步骤是否完毕。如就不是最简分数;有些题目往往有两到三个问题,如果只完成一两步,就草草收起,这样当然不符合要求了。6.看是否认真读题,结果是否验算。只有经过认真验算,反复验证的得数,才能放心使用。

实践证明,通过这种长期系统的检查练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题后检查习惯,有效遏制习题、答卷中的马虎大意问题,对提高学习成绩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巩固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复习。当天讲过的数学概念,当天复习,效果最佳。人类的记忆效果是一天之后,已经遗忘30%,两天之后遗忘40%,以后会逐渐加快。根据这一规律,我要求学生当天的知识当天就复习巩固,第二天检查;单元知识学习之后组织单元复习,按月进行月度复习,这样对于知识的巩固有积极的作用。

如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之后,及时要求学生背诵运算法则,进行巩固训练。在学习分数除法及应用题时,对比分数乘除法的异同,分清区别,综合训练,巩固提高,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安排练习:

温故而知新,通过以上练习,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深化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对比联系的习惯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且成螺旋上升趋势的。如果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学习“正比例、反比例”时,这两种比例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可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二者的共同点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区别在于正比例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即=k(一定);反比例是两种量的乘积一定,即x×y=k(一定)。然后通过具体习题的练习,达到准确掌握概念的目的,再通过比例的运用,这样形成能力就水到渠成了。经常进行这样的联系对比学习,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正确知识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用处的。

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要传授给学生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对此,我们的理解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即要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生年龄小,直观经验缺乏,在数学学习中对一些量的计量常常搞不清楚,甚至闹出笑话,答题中出现错误也毫无所知。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调查家中、超市里各种饮料的容量,感悟升和毫升的大小;亲自购买一次水果或蔬菜,掌握千克、克的具体分量;实际计算所购买水果、蔬菜的总价钱,感受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测量教室的长、宽,测量校园的长、宽,步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感受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真实长度;帮家长计算商场打折的优惠幅度,感受折扣;选择同一种商品的不同包装,计算单价,看购买哪种最划算?……通过以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自信心也增强了,真是一举多得。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是成才的基石!”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但习惯的养成很关键,数学教师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地督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