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的道理,针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把握并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更为重要。下面笔者就从事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对于如何寻找并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
1.注重与学生的课前谈话
一年级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数学问题,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属于自己个人的数学知识。例如时钟的认识,大部分孩子平日已从家人那里有所了解;再如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孩子在幼儿园基本上学习过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其中有针对性的课前谈话是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寻找学生学习起点的有效途径。通过谈话能理清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技能?有多少学生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2. 把握课堂上的生成信息
想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还应该及时把握课堂信息,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化状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及时作出判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使教学有的放矢。
3.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通过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学前情况和学习起点,并把学生在智力、知识基础、性格、兴趣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都看成是教学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知识还没教之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合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最好的做法是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课堂中再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从而在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建构知识网络。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对元、角、分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创设生活中购物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通过观察、发现、描述,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数学化。最后再次创设模拟购物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亲身实践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适当调高学生的思维梯度,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观点的交流和辩论,达成共识。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更明确了人民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有效调整教学过程
近几年来,随着家长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少孩子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已将教材中的部分知识提前学习了,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如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大部分学生已会口算,而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现实为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有效调整教学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抽象算法上。如教学“9加几”时,当学生已经会算了,教师不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而应紧跟着提问:既然你已经会了,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算法的理解与叙述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动手实践时间, 让学生积极探索,及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数学符号和形式表示出来,要求学生会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9加几的计算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从活动体验过渡到发展思维,从而使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后,再学习8加几或7加几时,就能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起点,进一步完善计算方法,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将先前零散的数学知识整理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3.抓住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水平、生活经验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就使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起点”呈现着层次性。我们要抓住并利用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起点,将这些层次作为有效的资源加以运用。对于优等生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担任学习的引领者;对于学困生,要鼓励帮助,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给予机会,树立其学习信心;对于中等生,要关注尊重,让他们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困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教学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达到用较高的“学习起点”引导“较低起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数学教学中只有正确把握和利用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