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与重要保证。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在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这一知识后,学生对二者还是有些混淆,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呢?那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更要发现事物之间的区别处。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区别它们。首先,圆的周长公式是C=2πr或C=πd,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代表二者的字母不相同,公式也不一样,尤其是求面积时一定要用到半径的平方。其次,二者的含义不同。圆周长是圆形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来计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圆面积是圆形包含平面圆形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因此,可以从题目问题中所包含的单位来进行判断,到底是求周长还是求面积。再次,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形学具,摸摸圆形的一周,再次感受直观形象的圆形周长;摸摸圆形所在的平面,感受圆的面积的大小。让学生用量出的半径实际算算,感悟周长与面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两者就清晰地印在学生脑海中了,再辅以综合练习,学生就能比较准确地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仔细分析的好习惯,对于学好数学大有裨益。
二、培养学生用心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诸多的数学关系、数形关系中,蕴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间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在观察中思考,发现藏在现象后面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只有养成了用心思考的好习惯,才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但在计算半圆的周长、面积时,问题就出现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半圆形的周长就是整个圆形周长的一半,半圆形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一半。对这一学情,我在黑板上画了相同半径的一个圆形和半圆形,并引导学生用红笔画出半圆形的周长轮廓线,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半圆形的周长与面积。
这时,存在问题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半圆形周长计算是错误的,还应该再加上一条直径!我顺势引导学生推出半圆形周长的计算公式:C=πr+2r,难点就顺势突破了。
三、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一个条理清晰,前后衔接紧密,又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前面知识的掌握是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的。即使有些知识在纵向上关联不太大,但在横向上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学过的数学知识,不但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而且这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也是很有启发的。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时,我引导学生画出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阶梯图,大单位在上面,小单位在下面,在竖线上写上进率,就像一个楼梯。如下图:
我再引导学生画出质量单位、货币单位等的阶梯图,这一总结直观形象,简单易记,让学生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四、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同样需要积累,而且这一工作做得好,对学生学习非常有帮助。
如学习了“圆的周长与面积”后,学生整理出1~20的平方数,12=1,22=4,32=9……这样计算圆的面积时就容易多了。再让学生整理出1π~20π的结果:3.14,6.28,9.42……还有25π、36π、64π等常用平方数与圆周率相乘的结果,并让学生熟练地识记下来,在计算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就是这一微不足道的数学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运算的准确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强化,可谓一举数得。
总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强化,反复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