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教学场景大家并不陌生:讲台上教师在激情飞扬地讲课,教室里学生的目光游离在教师的周围,然而学生是否真正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让人产生疑问。在当前的教学中,虽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所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只有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确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
案例一:“加法交换律”教学片段。新授不久,得出了一组如“35+21=21+35”的算式后,教师问:“像这样的例子你也能举出来吗?每个人在自己的本子上写3个。”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直接写出一组等式,教师给予了肯定与表扬。汇报完算式后,教师急着总结: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思考:案例中学生参与的面的确很广,但是不难看出,学生参与的只是浮在表面的“模仿举例”,而没有进行核心的内容“计算验证”,而更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更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力度、深度。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收效甚微”。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跃、融洽的教学气氛。
案例二: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的“猜一猜”: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估计有几粒,并数一数粒数。这里只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由于小学生天生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关心的、争论的是谁抓得最多、怎样多抓些。活动时,教室里一片喧闹声,学生完全沉浸在“抓”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显得有些无奈。
思考:上述教学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常常会导致课堂上教师“放得开,收不起”。如何适度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问题上,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对活动的各种情况做全面而周到的考虑。
三、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先提出一个问题:“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呢?”接着就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随着一声指令,教室里顿时闹哄哄一片,学生有的站起来,有的争得面红耳赤,看起来讨论得很激烈。几分钟后,教师说“停”,全班学生像被遥控器控制一样,马上安静下来。然后教师要求几个学生象征性地说一说所谓的合作结果汇报。一节课下来,这样的合作学习交流共进行了3次,而每一次都是匆忙收场。
思考:课堂表面上看来很热闹,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交往状态,其实都是一些假象。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以致学生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一哄而上,教师随意采取,导致教师袖手旁观,学生放任自流,难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斯腾伯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
案例四: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课本的最后一道练习题是:“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几个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这样解释道:“池塘的一周是个封闭的图形(手势比划),以后记住,封闭图形的一一间隔排列,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知道桃树有多少棵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75棵。”
思考: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看,学生会做了。再反思教学,教师这样不正像愚公一样,把知识一点一点地喂给学生。现成的食物机械地获取,学生似乎吃得很饱,教师很欣慰,学生很满足。教师似乎每天都在填充学生的满足感,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满足、对学习结果的满足使学生深入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退化了,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茫然状态时,要及时加以提示;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时,要及时帮助梳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需要进一步提升时,要及时引领。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