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策略谈

2012-04-29 00:00:00王亮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0期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学习。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程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凸显学生主动性学习状态,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良好的问题情境像磁场,吸引学生进入数学世界,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事实上都应被看成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思维策略则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教师须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

数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常用策略。如教学“两位数加减法(笔算)”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外出参观(配以情景图),男生12人,女生35人,如果给每个学生发一瓶矿泉水,学校准备了4箱(共48瓶)矿泉水够吗?显然,够还是不够,这是客观存在的“真问题”具有的真实的现实意义。学生还可以从多种不同视角给出说明。比如,可以先给每个男生发1瓶,再算出剩下的瓶数够不够35瓶,从而自然引出减法算式48-12;也可以先列式12+35求出学生的总人数,再与48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推理后作出正确的判断,获得了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了问题情境的思考性与生成性。

二、在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学生在自我探索活动中,积极吸收新的信息,亲身经历并构建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时,才能内化为适合自己的认知结构。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探索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如教学“小数乘整数”,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先要认真组织学生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索中发现:0.8×3就是求3个0.8 相加的和。0.8元也可以看成8角。教师揭示0.8×3的竖式时,明确可以先在积的位置上写上24。学生则根据探索的结果,得出这里乘得的积是一位小数,因为因数中的小数也是一位小数。接着组织学生探索2.35×3的计算方法。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究,其实就是对解决这类问题作了模型假设。模型假设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取原有的知识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数学模型,能够清楚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关系,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使学生感知小数与整数相乘时,因数中的小数是几位小数,积也应该是几位小数,从而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提供开放时空,强化探索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在学生参与探索活动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先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与例题中相应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与其中的哪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再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并把小组内得到的数据综合在例题提供的表中。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两个三角形的内在联系,在探索中学生归纳出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经历剪、拼、算等一系列操作,在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这一时期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创造过程、发展创新精神的重要时期。

三、学会在体验中去感受,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自己的认识体系。

1.实践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学生获得丰富、深度的体验,在课堂中互动交流,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就数学而教数学,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如果教师能够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就会感到有趣、生动。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将课堂设置成舞台,学生通过登台表演,体验相遇问题中各种相关术语的演示,启发思维灵感,在体验中迅速理解,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体验中学生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萌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进行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在体验中学数学,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得有效。

2.互动交流中体验创新的乐趣

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既要整合学习资源,找准学习起点,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共同分享体验的成果,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交流、体验,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主动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从1~100各数中圈出3的倍数时(配以正方形百数表),当学生认识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再写一些较大的3的倍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把这些数拨出来,看看用了几颗算珠;可以让学生用1、2、3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思考这些三位数为什么都是3的倍数,如果换成其他三个数字情况会是怎样的;也可以先引导学生依次考查3的倍数中的一位数、两位数,再提出猜想,并用三位数、四位数加以验证。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充满了探索和创造,体验用科学研究方法探究的历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强烈的心理体验。

四、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采用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自评一般在小组交流结束时进行,学生对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投入度作客观的评价。互评包括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每个单元整理与“评价与反思”教学环节时,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重点表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对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可给予提醒、鼓励。通过一系列恰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或了解自己的不足,产生荣誉感和紧迫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竞争,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了解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去了解与教学目标间的差距,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生成信息,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果断整理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因势利导,巧妙设问。这样不但能捕捉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信息,也能在提问中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