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德为先”,“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赫尔巴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惊喜。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在不断地发展着。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凸现其教育价值呢?
一、透视德育渗透的重点
1.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等。教材中这样的素材可谓比比皆是。如三年级下册第46页“年、月、日”的主题图:开国大典的图片与日期、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和日期;四年级下册第96页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主题图、例题和练习题,还有“你知道吗”等数学史料,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2.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数学处处充满辩证法,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好教材。为此,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公式、定律的推导,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等,启发学生逐步懂得“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等客观发展规律。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数学精神的培育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机会应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学生毕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人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大脑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等。这些精神的培育既是数学教学的任务,又是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求真求善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充分展开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将有助于学生数学精神的培育。
4.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合作交流、勇于质疑、认真勤奋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在深入践行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探究德育渗透的策略
1.魅力感染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从而喜欢上这门课。
2.题图呈现法
教材中的很多例题、习题都是德育渗透的好材料。如结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主题图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骄傲,多么自豪。又如,结合六年级上册的练习题,读出报栏中的百分数“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但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百分之二十五”,教师适时地说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拥有量却很少,我们要珍惜。爱国主义教育和节约用水的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3.史料熏陶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是辉煌的,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
(1)可“动情”的数学历史
我国的数学发展有着灿烂的历史,并一度走在世界前列。教师可充分利用有关数学史料,把某些知识适度地回归到厚重的历史背景中。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当学生会读写小数时,我适时地介绍:很早以前,小数不是这样表示的,那时把3.12写成|||_||。小数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比国外早300多年。通过介绍小数的起源,让学生比较先人与现代人书写小数的异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可“发志”的数学家逸事
我国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趣闻逸事适当地介绍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可向学生介绍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测量计算圆周率的故事,他的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数学家的种种事迹能深深感染学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作用。
4.过程渗透法
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已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做好“过程结合”工作。如结合四则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一看、二算、三查”的计算习惯和细致耐心的学习习惯;结合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有序有据思考、认真严谨解题的学习习惯;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习惯。
5.热点共鸣法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设计成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教学“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5米,丁丁的身高是1.54米。他在这条小河里游泳是否绝对安全?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平均水深并不代表最深处也是1.5米,可能会超过丁丁的身高,所以会有危险。这样学生印象深刻,课后还有学生告诉我以后再也不到小河里去玩耍了。
教师还可以结合交通问题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生活教育,结合水费问题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结合购物、租车、买票等问题进行诚信理财等方面的教育,等等。
6.美感启迪法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充满了整个数学世界,不但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更有对称的美、和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练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如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表面形式中体味到那种特有的内在美(如巧用“变圆为方”的思想推出圆面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尽魅力,将有助于增强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7.竞赛激励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竞争机制,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口算竞赛或抢答赛;为让学生养成大声回答、书写认真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谁回答问题最积极、最响亮”、“比谁的作业最整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8.课外延伸法
课堂德育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学生带出课堂、引向生活,那德育效果会更明显。如教学“年、月、日”后,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了解长辈的生日,在自制的年历卡上圈出父母长辈的生日,到了那一天用自己的方式为长辈庆祝,感谢养育之恩。这是很好的孝敬教育的契机。
三、把握德育渗透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德育教育必须观点正确。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上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
2.渐次性原则
德育教育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渗透的梯度。
3.随机性原则
教师要抓住契机,把握分寸,注意德育与知识技能的有机结合,适时适量地进行随机渗透,切忌牵强附会。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