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通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分析原因,在抱怨学生粗心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和审题习惯及审题技能的欠缺。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和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因此,读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读题”?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读数学”,养成“不动笔墨不读题”的习惯。
一、填空读
学生做题往往看到题目似曾相识,就凭经验“想当然”地列式而出错。为使学生的思考有根据、不盲目,应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把题读明白、说清楚。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然后设计相关联的填空题,将信息和问题串联起来,让学生剖析数学现象,解读题意。如教学“求和”问题:“有9个苹果和6个梨,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教师可依此设计一组填空题:“苹果有( )个,梨有( )个,苹果和梨一共有( )个。”学生在“填”的过程中,梳理信息,明确问题,再通过说一说“一共”的意思,知道“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这样读题,让学生在“填”中读懂题的结构,从而建立加法应用题的数学模型,学会解决问题。
二、标注读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大小和多少,更多是由题目的情节变化和数量关系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低年级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读不懂就导致不会做。像两步应用题,往往需要先求中间问题,当学生读不懂题时,容易出现两步应用题一步解决的错误。读此类题目时可让学生动笔标注,找出中间问题,求出最终问题。如:“一只鸡重2千克,一只鸭的重量是一只鸡的3倍。一只鸡和一只鸭共重多少千克?”让学生读题时标注:用单横线画出两个信息,分别注明①和②;用双横线画出问题,并在问题上标注已知和未知数据。如下:
一只鸡重2千克, 一只鸭的重量是一只鸡的3倍。
这样标注,学生理清了要解决最终问题必须用到哪些信息,就读懂了题意,读出了中间问题,避免了两步应用题一步解决的错误。
三、画图读
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图文结合的,读题时不仅要读文,还要读图。因此,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学会看图、读图。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则可以借助学看线段图、学画线段图、在线段图上标出信息和问题来帮助读懂题目,分析数量关系。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在学生多遍读题后,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谁多谁少,并把信息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再对照图来解读理解信息,标出问题。通过“画读”,使学生理清了数量关系,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避免了学生仅仅依靠对题中某些词语(如多、少等)的臆断或盲目尝试来选择算法。
四、对比读
低年级学生受思维习惯影响,经常会看字定算法,如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等。针对这种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比读题,让学生在“对”和“比”中读出不同、读透信息,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时,可设计如下一组对比题。基础题:“小东跳了110厘米,小华比小东少跳了30厘米。小华跳了多少厘米?”对比题:“小东跳了110厘米,小东比小华少跳了30厘米。小华跳了多少厘米?”让学生对比读题,分析关键句,判断谁多谁少,从而掌握思考分析的方法,知道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但并不是看见“多”字就用加法计算。
五、圈点读
新教材解决问题在呈现时通常在文字或画面中隐藏着一些隐性信息。而低年级学生注意的范围窄,感知比较粗略,经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情境中容易忽略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信息,找不出隐蔽条件和问题,难以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利用。如:“刘老师和4个同学一起去公园,门票每人3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列式为3×4=12(元)。这题要求学生反复读题后,划出关键词“刘老师”“和”,让学生明确去公园的人数是“1+4=5”。这样多次练习动笔圈点,让学生养成在读题中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书写读
建立相应题型的数学模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读题明意的基础上,分析各类题型的基本数量关系,建立各类应用题的基本模型。“写读”就是一种有效的建模途径。如“15人做游戏,平均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一题,学生边读边写出“15里面有几个5”;又如“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5倍,唱歌的有几人”一题,学生边读边写出“7的5倍是多少”。这样边写边读,读中有写,可以简化题目文字,写出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读懂题目和数量关系,顺利地对各类题目进行数学建模。
总之,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题”的好习惯,用“会读题”架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