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牌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娱乐工具,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具有易获取、易操作、多用途等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扑克牌巧妙进行教学。
1.扑克牌,创设有效情境。
案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
师:同学们喜欢扑克牌吗?(出示扑克牌A、J、Q、K)这几张扑克牌分别表示多少?
生:A=1,J=11,Q=12,K=13。
师:扑克牌中的字母表示的是一个特定的数。
【评析: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之前已经知道扑克牌中字母所表示的数,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扑克牌着手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到新知的生长点。】
2.扑克牌,设计探究活动。
案例:教学“摸牌和下棋”
(1)发牌:每组发给四种花色的牌各两张,共8张。
(2)估计:摸40次,估计各种花色的牌可能摸到多少次?
(3)实际摸一摸,并把摸到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到统计表中,并用涂条形图的方法来统计。
(4)与自己估计的次数相比较,并交流摸牌结果。
【评析:运用扑克牌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分析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率高。在摸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用“正”字记录数据和画条形图的情况;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因为每种花色张数相同,摸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扑克牌,提高计算技能。
案例:教学“乘加(减)混合运算”
师:你算过24点吗?我们用三张扑克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
第一次:出示三张扑克牌:2、4、10。
第二次:出示三张扑克牌:9、6、2。
第三次:小组合作按要求用下面的4组扑克算出24,并列出综合算式,看哪一小组最先完成。
【评析:用扑克牌玩算24点的游戏,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两步混合运算知识,并且把算式赋予了恰如其分的“意义”。学生要算得24,在头脑中已经历了一个分步列式的过程,并以此来解释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这就使得两者的顺序对应起来,从而体会到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4.扑克牌,经历概念形成。
案例:教学“千克和克”
(1)学生掂一掂一张扑克牌,感受一张扑克牌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几张扑克牌,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一张扑克牌重多少。
(3)学生再次掂一掂一张扑克牌,感受1克的轻重。
(4)师:一副牌约重多少克?
【评析:学生对于千克和克的感性认识是模糊的、零碎的,尤其是对克的认识。在让学生认识砝码的基础上,利用掂一掂、称一称扑克牌的活动感性地认识和体会1克、10张扑克牌及一副扑克牌大约有多重,体会逐步向抽象的单位过渡的过程,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
5.扑克牌,体验策略价值。
案例: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
师:小华和同学在游玩动物园休息时,玩起了猜扑克牌的游戏。(出示下图)
讨论:仔细观察上面四张扑克牌位置的变化过程,说说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
游戏:拿出四张扑克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请同桌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
【评析:要想知道原来四张牌的位置,引导学生用“倒过来推想”的思考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倒过来推想”的经验,加深对使用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会。】
6.扑克牌,激发学生潜能。
案例: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师:从中任意摸两张,摸到两张都是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
师: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六张牌,每人任意摸两张牌,摸牌20次。(学生汇报交流)
师:实验数据与刚才哪个数据更接近?
师:每次摸两张牌一共有几种情况?符合条件的有几种情况?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评析:这里利用扑克牌,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理解只有实验的次数足够多时,结果会近似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家研究问题的科学性。】
扑克牌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既可以提高学生认数、识数和计算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许多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趣,启迪学生的心智。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