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相信大部分教师都心中有数,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整理”
教法A:
师(出示完整的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教学挂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一列(指9加几这一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一列都是加法。
生2:我发现加号前面都是9。
师:对呀,这一列都是9加几的加法。还发现了什么?(教师焦急地用手来回指着加号后面的数)
生3:我发现加号后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大。
师(如获大赦):你真爱动脑筋!加号前面都是9,加号后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大,那么这些算式的得数就怎样呢?
生4:下面算式的得数都比上面这个算式大1。
师:真聪明!
然后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了竖着看、斜着看加法表分别有什么规律,并利用余下的大半节课时间做了许多口算、看图列式等练习。
教法B:
(课前,教师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1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卡片)
师:小朋友们,这学期我们学了10以内的进位加法,你能说出一些这样的算式来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指着杂乱无章的算式):小朋友们,我们做操的时候都按个子高矮整齐地排好队,那么这些加法算式有没有规律呢?能不能给它们排排队呢?
生(兴奋地):能!
师:好,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你们准备的卡片,先讨论你们准备怎样整理,再开始行动。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卡片队伍排得最有规律!(小组活动,然后进行交流)
生1:我们小组是把算式里有9的排在一起,有8的排在一起……
生2:我们小组是把得数是10的排在一起,得数是11的排在一起……(这两组都是竖着排,但没有按一定的顺序排)
生3:我们小组和第一组的排法差不多,也是把9加几、8加几排在一起,但我们排得比他们好,我们是按从小到大排的。
……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排法,指出都有一定的道理,并着重讲解第三种排法,各组重新把算式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整理,制成完整的加法表。在接下来探究表内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水到渠成,毫不费力。
课后,把两位执教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交流,在互相讲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后,教师A说:“我认为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加法表毫无必要,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又麻烦(指课前准备)。我这样不是照样完成书上指定的教学任务了吗?学生对加法表横着、竖着、斜着的规律都知道了,而且还进行了口算练习及许多其他练习,教学效果不是更扎实吗?说老实话,如果你们不来听课,我也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考试又不考规律!”最后,教师A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没有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不是照样也取得了相同的教学效果吗?”
反思:
1.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理念每个教师都耳熟能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如雷贯耳。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新理念真正内化为行动,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真正去考虑学生的发展。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要做到让全体教师真正转变观念,看来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2.学生的学习快乐吗?
在孩子的求学阶段,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如果要让他们感到生活是幸福的,那么首先必须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在教师A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机械、沉闷、应付的学生,看到的是教师在完成书上的任务,学生在应付教师的指令。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快乐吗?教师A信奉的是多做多练就能考出好成绩,反映到教学中必然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习题的训练,而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结果可能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留下阴影。而在教师B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兴奋地操作着、认真地思索着、积极地交流着;我们看到学生享受着课堂,享受着学习;我们看到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迟迟不肯离开座位,因为他们对这样的课堂趣味盎然。这样的效果能一样吗?
3.有利于学生发展吗?
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如教师A组织学生找规律,熟记这些算式的得数,注重的是一种计算技能的训练。而教师B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把整理加法表的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自己去感悟加法表中的规律,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能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活动中始终充盈着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成功的探索,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大大增强,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所以,无论是从情感体验方面,还是从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方面来说,教法B的教学效果是教法A所无法比拟的。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