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有个著名的“迷宫现象”:设想一个教师带着一个学生走迷宫。教师对迷宫很熟悉,能很快地在3分钟内走出迷宫。学生紧跟着教师,也在3分钟内走出了迷宫。现在教师站在迷宫外,让这名学生单独进入迷宫,这名学生能不能在3分钟内走出迷宫呢?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这名学生在3分钟内走不出迷宫,甚至30分钟、3个小时,他也走不出迷宫。这名学生为什么走不出迷宫?显然,教师带领他走迷宫时,他只是被动地、机械地跟随,并没有在教师引领时主动找到并掌握走出迷宫的路径。
一、“迷宫现象”的归因分析
我对本班学生做了访谈调查,从中发现学生答题“迷宫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现对其中几个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1.思维定势。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只要遇到相似的题目,就会不假思索去套用原来的方法解决问题。
错题再现:8千克增加千克是(11.2)千克。
错因分析:分数乘法应用中常用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所对应的量”,学生掌握这个思路后,经常把数量当作分率。这题中学生就是把“千克”当成了分率“”,列式为8+8×,造成错误。
2.举一不反三。
数学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指学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后,可以把本题中的解题思路科学地运用到解决其他问题当中去。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缺少举一反三的思维,题目只要变换一下,就会卡壳、出错。
错题再现:(能简算的要简算)×15-=-=10
错因分析:这题其实就是形如a×c±b×c中当b=1时的变形。这样的式子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但是变形后,学生就看不出能用乘法分配律简算了。
3.思维肤浅。
思维肤浅是指思考问题时只停留于表面现象,不做深入思考。学生总是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思考问题时局限于表面现象,解决问题时盲目答题。
错题再现: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错解:24÷(2+1)×2=16(厘米)
24÷(2+1)×1=8(厘米)
16×8=128(平方厘米)
错因分析:从错解中看出学生把“24厘米”当成了“2︰1”这个比的总数量,这是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一知半解的具体表现。
4.思路混乱。
思路混乱主要是因为对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其本质特征,理解不透,造成对知识的似懂非懂,导致答题时思路混乱。
错题再现:鞋码与脚长(单位:厘米)可用公式“脚长×2-10=鞋码”换算。陈扬爸爸穿43码鞋,他的脚多少厘米?
43÷2+10=31.5(厘米)或43-10×2=66(厘米)
错因分析: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答题,这题是已知鞋码求脚长,很多学生不会用“脚长×2-10=鞋码”的算术方法求出脚长而造成思路混乱。
二、“迷宫现象”的解决策略
1.采用对比,梳理顺序——走出思维定势的“迷宫”。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各种认识和各种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明辨不同之处,正确答题,走出思维定势的“迷宫”。
典型例题:÷(+)=×+×=+=。
这题和(+)÷相似,超过半数的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出现因思维定势而错解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了前车之鉴,教学时,我同时出示(+)÷和÷(+)让学生计算。学生计算(+)÷后,想都不想就对÷(+)进行简算。当÷(+)这题出现两种不同答案时,我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方法,再分组讨论:你认为哪个结果对?为什么?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哪题能简算,哪题不能简算吗?这样的对比、讨论、思辨,学生明白了形如(a±b)÷c的题目能简算,形如a÷(b±c)的题目不能简算,还自己总结了“括号在前的能简算,括号在后的不能简算”的结论,对两类计算题的算法也就更加清晰明了。 2.运用迁移,串联知识——走出举一不反三的“迷宫”。
学习中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且应用很广。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由旧知识去思考、去领会,并掌握新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易懂,更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典型例题:79×=(79+1)×= 80×= 29
这是学生经常做错,也是出错人数较多的一道题。学生答题时只考虑了要让79变化后能和80约分,于是就有了将79转化为(79+1)的想法,却没有注意到这样转化已经改变了结果的大小。根据错因,我把乘法的意义迁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79×表示多少个?”“(79+1)×表示多少个?”“把79转化成(79+1)行不行?”“为了不改变原题的大小,你认为应将79转化成什么?”这几个问题将抽象的乘法分配律转成较为具体的“几个几分之几”来理解,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学得既轻松,又印象深刻。 3.画中思,渗透策略看本质——走出思维肤浅的“迷宫”。
画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策略。很多数学问题只要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再思考,可以化难为易,迎刃而解。但在实际学习中,一些学生不会画图,一些学生想不到用画图解题,导致很多问题都理解不透、似懂非懂。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画图,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
典型例题:一个长方体容器,长8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这个长方体容器最多可容纳多少个边长2分米的小正方体货箱?
错解:8×6×5÷(2×2×2)= 30(个)
学生认为在容器里装正方体,就是看容器的容积能包含几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引导学生画图并观察分析:“按照同学们的计算,容器里应该能装进30个正方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画图来验证一下结果。”“容器最下面一层能摆多少个正方体?一共可以摆几层呢?”通过画图(如右),容器里最多能装多少个小正方体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可谓是有力的无声语言。
4.做中思,辨别模型露本质——走出思路混乱的“迷宫”。
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我引导学生做各种实物模型,学生通过动手做与观察思考,掌握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答题时也就得心应手了。
典型例题: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它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到底要多少铁皮?
错解:3.14×4×4+3.14×(4÷2)2×2=75.36(平方分米)
从错解可看出,大多数学生多算了一个底面,也就是把水桶算成是有盖的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理清知识的脉络,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各种实物的模型,如金鱼缸、水桶、油桶、通风管、水管等模型。通过做和思,学生理解了不同物体的面的个数并不相同,所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也体会到了“做”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中,“迷宫现象”紧随着数学错题的产生而产生,它是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宝贵素材。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挥数学错题最大限度的功能,挖掘内在的“闪光点”,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思路及方法,让学生早日走出答题的“迷宫”。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