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调研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2-04-29 00:00:00梁邦林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2年10期

一、选题背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小班化实验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2011年3月份,我市在六所小学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我校是小班化实验共同体学校之一。我校申报的实验课题是“农村小班化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数学课堂的角度阐述研究的过程及结果。

二、主要调研方法

本调研主要采用观察法。我们按照教育科研观察法的操作要求,通过对调研对象进行课堂观察获得基础资料,再进行定量分析。

1.编制调查分析表

2.确定观察对象

调研期间,我们在学校开展的小班化实验研讨课中选择了三节课作为观察对象,由专人进行课堂实录整理。具体为:周老师的《圆的周长》,夏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马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这样基本反映了常态背景下的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通过对这三节课的观察研究,以便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3.观察并整理数据

利用上表,进行课堂调查,计算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状况,以及各子项参与合作学习的人数及百分比,填写《农村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记录表》。

4.结果研究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1.小组活动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在周老师的《圆的周长》这节课中,在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策略有待训练和培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2.小组中困难学生的学习落不到实处

调查发现,小班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困难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上跟不上节奏,他们往往成了听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从好学生那里直接获得合作的成果。

3.小组成员缺少互动、互助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夏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课,教师把若干个小长方体分给学生,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怎样摆表面积最少时,个别学生把学具全部拿去,不让其他同学摆,缺乏合作意识。

4.教师在小组合作前没有讲清合作要求及意图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如马老师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但是,马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四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2根2根、5根5根……数的,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最终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5.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小班化的实验在我校更是刚刚开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认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小班化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小班化的核心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笔者通过这三节课的观察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以及小班化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处理好个人与小组的关系

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出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留足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搭建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要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分为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学会收集资料

一般来说,有些课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课前收集一些资料。而农村的学生由于接触面的限制,环境的影响,他们分析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不强。面对现在的信息社会,当前急需的就是要培养他们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合作,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3)培养学生间的交流技能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学生的交流技能具体体现在“四会”,即会听,会说,会保留见解,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

(4)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实验中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反思意识,训练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我们编制了两份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表,一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自评表,另一份是学生个体的自评表,要求学生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学习行为,以便不断促进学生对照合作学习必须达成的要素,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