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与万吨水压机

2012-04-29 00:00:00孙烈
百年潮 2012年1期

1958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的沈鸿致信毛泽东,提议在上海自行建造万吨水压机,毛泽东当即表示支持。就这样,万吨水压机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上了马。作为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的沈鸿,为什么提出要建造本属机械工程项目的万吨水压机?毛泽东为何当即批准自主建造万吨水压机呢?

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号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大型水压机自然受到青睐。大型锻造水压机是一种典型的重型锻压设备,它关系到冶金、电力、航空、航天、矿山、化工、电子、交通和国防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因而拥有万吨级的水压机成为重型机械制造业,乃至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的标志之一。大型水压机的制造能力主要取决于重型机械制造业甚至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当时国家经济与技术实力的限制,特别是与水压机配套的大型钢铁厂和机器厂尚未建成,主要采取了相对稳妥的发展策略——以引进苏联或捷克设备为主,从仿制中小型水压机入手,逐步消化吸收国外重型机器制造技术,最终实现自给。1957年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时,第一机械工业部就准备委托苏联向捷克订购一台万吨水压机,同时计划按外来图纸生产或仿制6000吨级以下的水压机。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打断了预定的发展思路。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号召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这条总路线,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这次会议拉开了全国范围的“大跃进”运动的帷幕。

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作了四次讲话,重点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他事先自己写有讲话提纲,但是并没有定稿,发言时即兴发挥的成分很多,许多内容信手拈来。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这些讲话为会议框定了话题和基调。

毛泽东在这些讲话中,还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群众最有创造性,学问少的人胜过学问多的人,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在1300余名会议正式和列席代表中,除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省、市、县和工矿企业、乡镇合作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负责人外,还有被毛泽东称为“土专家”的李兴发等特邀代表。

毛泽东在这些讲话中,思维敏感而活跃,在别人眼中看似寻常的典故或材料,经他评点,往往能得出迥异于常人的结论。这当中,最受人关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要属“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一语。会议期间,毛泽东批阅了国家计委副主任倪伟、国家计委机械局局长王光中的一份报告。他对报告中提到的安东机器厂依靠老工人试制成功一台30马力单缸轮胎式拖拉机一事,非常感兴趣。他别具一格地用这句著名的论断作为批语的标题,并要求将批示作为会议文件印发给与会者。他在批示中写道:

请中央各工业交通部门各自收集材料,编印一本近三百年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家的通俗简明小传(小册子)。看一看是否能够证明: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即是说,出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学问较少、条件较差、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击、受折磨、受刑剹(戮)的那些人。这个工作,科学院和大学也应当做,各省市自治区也应当做。各方面同时并举。如果能够有系统地证明这一点,那就将鼓舞很多小知识分子、很多工人和农民,很多新老干部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对于我国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的任务,必然会有重大的帮助。卞和献璞,三(两)刖其足:“函关月落听鸡度”,出于鸡鸣狗盗之辈。自古已然,于今为烈。难道不是的吗?

毛泽东在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意犹未尽地说:

搞一本近300年来的各种科学技术发明家的小传,写明年龄、出身、简历等,看看是不是都是没有学问的人。……一个人能够发明什么,学问不一定很多,年龄也不一定大,只要方向是对的,二三十岁敢于幻想。人的学问多了就不行了。……是不是贫贱者最聪明,尊贵者最愚蠢,以此来剥夺那些翘尾巴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资本,要少一些奴隶性,多一点主人翁的自尊心,鼓励工人、农民、老干部、小知识分子的自信心,自己起来创造。

显然,毛泽东将安东机器厂列入他对什么人善于创造的实例之中。在这个讲话的第二天,一机部部长赵尔陆提交了一份《关于机械、电气技术史上主要发明家的材料》,其中搜集了41个发明家的小传。毛泽东在讲话提纲中列出的“一机部的材料”正是这份小传。会议期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迅速编印了《400个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家的小传资料(初稿)》,并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将这份材料印发与会代表。可以看出,编写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要为毛泽东发问的“难道不是的吗?”提供更加充分的史实依据。《400个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家的小传资料(初稿)》中“编者的话”,直接点明了这份材料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在这四百人中,中国的有七十人,外国的有三百三十人,其中我们把那些社会地位较低、年纪较轻、学问较少、条件较差,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击,受折磨,受刑戮的人算作一类,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我们相信它对于破除科学界的迷信,将会有所帮助。

透过毛泽东在八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和批示,以及会议与之呼应印发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出当时会议气氛对与会代表的影响。

沈鸿致信毛泽东,

建议在上海建造万吨水压机

1958年5月,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的沈鸿,作为正式会议代表参加了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会议闭幕的前一天,即5月22日,他致信毛泽东,陈述工业中一些迷信的事例,并借机建议在上海建造一台万吨水压机。信的全文是:

毛主席:

拥护您的创议,编一本技术科学创造和发明者小传,对鼓舞我们学习科学技术,一定会起很大作用。

我少年时就从“世界十大成功人物传”及“科学名人传”两书中得到启发。爱迪生只读几个月书,我比他已经多读了四年,为什么不能学技术呢?法拉第是个印刷厂学徒,成为电的理论科学家,我这个布店学徒,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工程师呢?

对技术科学,现在确实存在着不少迷信。当1956年第三机械部布置生产双轮双铧犁及锅驼机时,就有人说,锅驼机有危险是炸弹,我们为了证实此事,运了六台大小不同的锅驼机到北京来连续开动十天十晚,结果一个炸弹也没有发生。其实锅驼机,是锅炉上面驼一个蒸汽机,而火车头是蒸汽机上面驼个锅,所以火车头也可叫做“机驼锅”,从来也没有人说坐火车就坐在炸弹上!一切锅炉都有爆炸可能,这应该靠技术来掌握他,不然家家户户的烧水锅,同样也会炸死人。说锅驼机是炸弹的同志们,不从实践中去解决问题,而用迷信来吓人。幸经我们试验,不然今天还要加一个恢复锅驼机名誉。

机械工业中,一说到大型,精密,复杂这三个名词,就可以把很多人吓住,而没有想,人家那儿来的,为什么我们不行。

再讲一个水压机事,这事大概您很关心。国民党在1947年从日本拆来了四台1000吨—2500吨水压机,为了大型,复杂,平衡,合理等等的迷信,迄今只有一台装起来了,而自己许多大锻件还要依靠进口。

十五年赶上美国,万吨级的水压机我国应有若干台,分布在主要工业区。机器的来路有二:一条是进口,还有一条自己也造。上海应有一台,我和柯庆施同志谈过。如果上海愿造,我也可以参加。这事,我自1954参观苏联乌拉尔重机厂回来后,就经常在思索,我看我们可以做得成,费他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做一台万吨级的水压机,做得不好一些也能用十年,这对于我自锻大件,有很大帮助。您看如何?此致

敬礼

沈鸿 22/5 58年

这封信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的信纸,共4页,全文740多个字,用钢笔书写,内容一气呵成。可能是由于时间较紧,文中虽有几处增改涂抹的痕迹,略显不够工整,但也没有再重新誊写。

毛泽东当天就收到了此信,圈阅后直接在第一页上做了一行简短的眉批:

小平同志:此件请即刻付印,发给各同志大会阅。

毛泽东

五月二十二日

其中,批示中的“大会”二字是毛泽东写完先前的意见后又添加上去的。显然,毛泽东希望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代表能在会议第二天闭会之前看到此信的内容,并及时向参会代表传达他对此事的倾向性。遵照批示意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立即作了处理。于是,这封信被冠名为《沈鸿同志关于“技术科学创造和发明者小传”的说明》,作为第48号会议文件,发给各位代表。

沈鸿致毛泽东的这封信中提及的《世界十大成功人物传》的书名有误,应为《世界十大成功人传》。此书为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小册子,由刘麟生编译,选有欧美工商业和科学界的10位名人。《科学名人传》由中国科学社出版,传主都是西方近代著名的科学技术家。这两本书都有爱迪生和法拉第的小传,沈鸿印象很深。

沈鸿信中所说的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均是名噪一时的农用机械。1955年前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对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等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有专门的指示,从而使得它们的应用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推广。毛泽东对双轮双铧犁的推广,特别重视,多次作出具体指示。1956年1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计划“从1956年开始,在3年至5年内推广双轮双铧犁600万部”。但由于这两种农机具的缺点也很明显:双轮双铧犁在水田和山地等条件下往往中看不中用,而锅驼机则有笨重、效率低、操作不便的缺点,因此在推广中许多农民抵触情绪较大。《纲要(草案)》的计划产量严重超出实际需求和原材料的供应能力,经过几次修订,周恩来等最后删除了这个过高的数字。1956年党的八大上,周恩来认为对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曾经过高地估计”。1955年至1956年间,沈鸿在第三机械部任部长助理,曾抓过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的推广工作,对一些问题有切身的体会。

沈鸿对水压机本身的认识源于自己在苏联的切身感受,但由于当时他并不在机械行业的主管部门工作,因此他在会议期间写的这封信中,对于当时全国水压机的保有和生产等情况,与实际数据略有出入。

沈鸿致信毛泽东

与毛泽东接受建议的原因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闭幕前,沈鸿致信毛泽东,提出建造万吨水压机,一个令后人不解的问题是,沈鸿本人此前从未领导或参与研制过水压机,而且这件事本属于机械行业内的具体业务,为什么他一个煤炭部的领导要插手这件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呢?

应该说,沈鸿致信毛泽东提议自行建造万吨水压机,并不是一时冲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沈鸿受到毛泽东大会讲话的鼓舞,对某些内容有切身感受。就沈鸿的个人经历而言,他正是一个毛泽东所说的“学问低”而自学成才的人。沈鸿只上过四年多的小学。在上海当学徒时,他学了许多科学和文化知识,对机械技术的兴趣甚浓,后来还开了一家小五金工厂。1937年9月,上海战事吃紧,大批工商界人员和物资内迁,沈鸿带着10部机器和7名徒工内迁。第二年,沈鸿一行辗转到陕北,在苏区从事军工生产。在延安期间,他曾写文章论述科学技术知识应与工人群众的创造性相结合,“我的意见认为首先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要打破‘唯有读书高’的观点。”沈鸿年少时喜读励志书,对《世界十大成功人传》尤其喜爱。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旁征博引,列举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例,必然引起沈鸿的共鸣。而毛泽东号召打破迷信,“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更是给沈鸿巨大鼓舞。

二是沈鸿在延安时期曾给毛泽东写信,受到肯定并得到毛泽东的接见。1940年,沈鸿到延安约两年,他在军委总后勤部军工局所辖的陕甘宁边区机器厂(又称“茶坊兵工厂”)当工程师。作为一名非党人士,他常被要求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感觉影响了正常工作。于是,他和工厂的化学总工程师钱志道一起联名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反映工厂政治活动过多的情况,建议“设法改变这种局面”,“使生产回到正轨上来”。毛泽东很快回信称赞他们“反映情况及时,建议很正确”,并指示有关部门解决。中央军委为此专门发文要求对于党外的专才,“不强迫他们做政治学习,不强迫过政治生活”。1942年,毛泽东约见并宴请了沈鸿,还把他介绍给在场的高岗和彭真。对当年毛泽东和他的对话,沈鸿记述道:“毛泽东问我是从哪里学到制造机器的。我说:‘我没有上过专科学校,我原是布店学徒,因为喜欢,先做锁,后胡乱做一些机器,说不上好,能用就是了。’毛泽东听罢大笑起来:‘啊呀,你同我一样,我也没有进过军校,人家来打我嘛,逼得我只好从打仗中学打仗。’”沈鸿第一次给毛泽东写信就产生了不错的影响。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的讲话也许触动了沈鸿对当年的美好回忆,这是他再次写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沈鸿在苏联亲眼见到过万吨水压机,印象十分深刻。1954年,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计划局副局长的沈鸿在苏联办理“156项”工程设备分交工作时,参观了苏联最大的重机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重机厂。沈鸿亲眼看到了德国造的万吨水压机,并观看了锻造生产的全过程。他当时深有感慨:“一会儿黄瓜变西红柿,一会儿西红柿又变黄瓜。我搞了这么多年的工业,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大的设备。将来我们中国要自己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所谓的“黄瓜”和“西红柿”是指水压机对钢锭镦粗和拔长的两个工艺过程。据袁宝华、林宗棠等人回忆,沈鸿曾把万吨水压机的工作过程形象地讲述给他人,并且一直盼望国内能够早日拥有同样的大机器。沈鸿急切地向毛泽东建议建造万吨水压机,应该是受到“敢想敢说敢做”鼓励之后真情的自然流露。

四是沈鸿从事机器制造多年,自信有较高的工程组织能力和技术才华。沈鸿一生的几个重要阶段都与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他在上海已是小有成就的老板和技师。不论是在上海还是在陕北苏区,他的七名徒工自始至终跟着他。他在延安曾任机器厂总工程师,在简陋的条件下组织研制过百十种军械和机器设备。中央军委军工局局长李强称赞沈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自学成才,他在机械制造方面有天赋,是发明天才。”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部长贾拓夫认为:“沈鸿和他的机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因为他的机器是‘母机’,造出了许多机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鸿曾在多个工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担任煤炭部副部长前,曾任中央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机械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电机制造工业部副部长等职。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经历,他对当时我国重机行业和大型锻件生产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非常了解,也对自行研制机器设备充满了信心。

五是沈鸿对上海有信心,并事先与上海市领导有过沟通。上海工业基础好,钢铁工业和重型机器制造业的规模与水平在当时仅次于东北地区。而且,沈鸿与上海也颇有渊源。他早年在上海当学徒、办工厂,熟悉上海工商业的实力。1956年他以上海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党的八大和八大二次会议。在致信毛泽东前,他已与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谈及建造万吨水压机之事,希望上海能有一台万吨水压机,并表示“如果上海愿造,我也可以参加”。从沈鸿信的内容看,柯庆施等人对沈鸿的提议并没有反对。

六是沈鸿注意到毛泽东对工农业部分问题的不满,想再立新功。1956年党的八大后,毛泽东对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不太满意。1958年,他把双轮双铧犁作为批评“反冒进”的一个火力点。1月上旬,他在杭州会议期间,视察了浙江双轮双铧犁的推广情况,并亲自扶犁耕田。接着,他到长沙建议湖南省要大量生产并推广双轮双铧犁。在当月的第14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他针对双轮双铧犁问题,说:“双轮双铧犁在南方名誉不太好,在湖北等四省还好。……双轮双铧犁能用,我要为他恢复名誉而奋斗。什么合作化不行,四十条不行,双轮双铧犁也抹黑了,这跟斯大林一样倒霉。”在南宁会议上,他也说:“双轮双铧犁,浙江发动全省讨论,浙江、安徽、两湖都能用。……要为双轮双铧犁恢复名誉,重新启用。”事实是,仅1955年,我国制造这两种机械就多消耗了20万吨库存的钢铁,而当时全国库存钢材仅70万吨,盲目推广双轮双铧犁造成了巨大浪费。沈鸿在三机部任职期间,主张把双轮双铧犁推广到江南,结果生产了20万台,造成2800万元的积压损失。1957年沈鸿为此专门作了检讨。推广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实为沈鸿一件铭记终生的憾事。他在信中所说“还要加一个恢复锅驼机名誉”模仿的正是毛泽东“要为双轮双铧犁恢复名誉”的说法。以此看来,沈鸿向毛泽东提出要参与制造水压机,不排除他想表达在机器制造的老本行再立新功的心愿。

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接到沈鸿的信后,立即批准我国自造万吨水压机,也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毛泽东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和破除迷信,沈鸿的提议无异于一次思想和行动上的呼应。从1958年初起,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解放思想和破除迷信。他反复不断地讲这个问题,而当时党内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他在讲话中借用中外大量事例证明他是对的,也希望眼下能出现更多“敢想敢说敢做”之人。在他这一阶段批阅的文件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凡是能够支持他观点的事例,总是给予毫不吝惜的赞扬,双轮双铧犁、安东机器厂、李始美等等莫不如此。沈鸿的致信,可能给毛泽东带来一份这样的惊喜,更何况沈鸿在信中充分表达出对毛泽东讲话的拥护。毛泽东当然希望沈鸿建造万吨水压机能够成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的又一明证。

二是毛泽东对苏联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对自造水压机的想法积极支持。1958年,毛泽东对于苏联及苏联专家的批评态度已经比较明显。在八大二次会议期间,他看到中宣部编印的《苏联专家对“多快好省”路线的看法》一文。该文批评对“苏联专家照搬照抄”的现象,认为“许多问题还得中国同志自己来解决”,以“便于发挥本身的独立思考精神”。毛泽东同样要求将该文作为会议文件印发给与会代表。关于建造万吨水压机来解决大锻件的问题,沈鸿在信中明确建议“自己造”,反对依赖进口。这一提议正合毛泽东反对“没有苏联就不能活”的态度。

三是毛泽东此前多次称赞过上海的形势,而沈鸿和柯庆施对建造水压机的态度也令毛泽东满意。“大跃进”酝酿和初期,毛泽东对上海的形势和柯庆施的工作都比较满意,多次表扬柯庆施。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讲话中曾几次提到“柯老”。毛泽东收到沈鸿的信后,曾拿着这封信问柯庆施:上海能不能干,愿不愿干?柯庆施回答:“上海愿意干,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干,一定要把它造出来。”得到这样的肯定回答之后,毛泽东“非常高兴”,让沈鸿去上海“帮助柯庆施同志办这件事”。毛泽东批准上海建造万吨水压机,其中既有对上海工业“大跃进”发展的肯定,也包含着对柯庆施和沈鸿二人的鼓励。

四是毛泽东强调“技术革命”和“试验新产品”,希望工业“大跃进”,上海的万吨水压机正符合这样的要求。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从1958起,在继续完成思想、政治革命的同时,着重点应放在技术革命方面。”“从今年起,着重抓工业”,“在工业试制产品”。南宁会议后,中央根据毛泽东起草的内容,出台了《工作方法六十条》。其中,对于技术革命和试验田有专门的规定:“要把政治和技术结合起来,农业方面是搞试验田,工业方面是抓先进典型、试用新技术、试制新产品。”“若干年后,中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那时候将完成一个飞跃,然后再继续量变的过程。”沈鸿抓住万吨水压机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希望一举将我国装备水压机的最大吨位从2500吨提高到万吨。由此体现出的“质变”和“飞跃”,在工业方面是具有典型性的新产品,这很可能是打动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大二次会议后

上海万吨水压机的研制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发生了许多重要事情。相比之下,大型水压机并不是什么重量级的话题,但正是藉此机遇,沈鸿当年访问苏联时萌生的建造万吨水压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国自此也开始建起了万吨水压机。

八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中央经济小组决定,派沈鸿到上海主持万吨水压机的工作,中央下拨专项经费,由沈鸿具体负责,上海方面给予配合和支持。为方便工作,沈鸿自任万吨水压机的总设计师。他和上海市领导协商决定,万吨水压机列为上海市的重点项目,由上海市统一协调和管理,上海经委、计委和工委等多个部门负责解决规划、经费、调度和生产等问题。

经实地考察和比较,沈鸿选定国内技术实力较强的江南造船厂承担试制任务。以江南造船厂为依托,成立了一支以水压机设计组为主体的技术团队。随着工程的开展,负责制造与安装的水压机工作大队、安装大队也相继成立,多家工厂、科研单位和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沈鸿不仅亲身参与技术设计和方案讨论,而且负责技术决策和项目管理,带领团队掌握了在较低技术起点下建造重型水压机的一系列核心技术。1962年6月22日,安装在上海重型机器厂第二水压机车间的1.2万吨锻造水压机试锻钢锭获得成功,进入试生产阶段,两年后正式投产。不久,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原名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的1.25万吨锻造水压机也相继投产。

两台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的正式投产,使我国成为少数拥有巨型水压机的国家之一。从万吨水压机打破常规的立项,到工程的顺利实施,毛泽东与沈鸿起了特殊作用。万吨水压机虽然凭借“大跃进”之势上马,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实事求是的做法,是其研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8195;刘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