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印象

2012-04-29 00:00:00刘军
百年潮 2012年1期

2011年,我有机会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了三个月的访问学者,课题是加拿大工会的历史与现状,顺便也观察了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记下印象较深的几件事,与大家交流探讨。

独特的劳动节与工会

每年9月第一个周一是加拿大劳动节,是全国法定休假日,连同周末两天一共休息三天。工会照例要组织游行演讲,纪念这个节日的由来。我忽然注意到加拿大劳动节并非来自人们熟知的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罢工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是有自己的来源。1872年多伦多印刷工会发起9小时工作运动,并于3月25日罢工,4月14日其他工人游行声援罢工。当时工会仍属非法组织,警察逮捕24位罢工委员会成员,此举激起更大的抗议。首相麦克唐纳许诺废除“野蛮的”反工会法。同年6月14日通过的《工会法》,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此后工会每年春季都要游行庆祝这次历史性的胜利。1894年,群众纪念活动得到联邦政府的认可,并将每年9月第一个周一定为劳动节。

我浏览过一些讨论工会好坏的播客,里面说好说坏的人大致相当。说好的认为,工会使工作稳定,收入提高,劳动者买得起住房、汽车,提高了社会需求,有利于经济,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兴起和普遍繁荣。说坏的认为,工会的确为工人做了很多,但那是过去。随着工会的强大,它似乎已经在帮着工人压榨雇主了。现在有最低工资法和社会保障,工会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工会不断要求涨工资,是很多公司外迁的主要原因,罢工还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工会在全球化时代正在变得过时,无论喜欢与否,企业必须竞争。工会只对会员好,对经济不好。也有人说,工会就是个工具,无所谓好坏,看人们如何用。

这次在多伦多大学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系的秘书工作很差劲,老师和学生都不满意,但由于她是工会会员,而解聘工会会员会涉及一系列令人头疼的法律问题,几任系主任都不敢惹麻烦。此事一拖十年,系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乃至最近一届系主任提出任职的条件之一是该秘书必须离职。系里和工会经过反复协商,终于以优惠条件为她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内高校是难以想象的。

加拿大工会的确好组织罢工,我去的这三个月就赶上好几起。9月初开学时,安大略省24所学院8000多名辅助人员罢工,令学生注册受到影响。接着是多伦多《明报》工人罢工。加航也宣布罢工,因其影响面广,在联邦政府调停下取消了。10月下旬多伦多约克区公交司机和维修人员500多人罢工,影响数万民众出行。工会放风说,预计罢工要持续两个月。今年以来声势最浩大的是6月份全国几万邮政工人的城市接力罢工,全国震撼,人们收不到信,学生收不到学校录取通知书,一时舆论怨声载道。更厉害的是清洁工人罢工,城市都变了味。今天的罢工者与19世纪的迥然不同,他们不是下层群体,而是工薪不低、福利不错、工作稳定的政府雇员或白领。这令那些失业者或找不到稳定工作的人,尤其是新移民十分眼红和不满。在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高达7%,加拿大工会还有这样的力量,原因之一是工会有新民主党的支持。

在邮政工人罢工三周后,国会中保守党要通过要求工人复工的法案,新民主党因席位少,无法用投票阻挡,便利用延长辩论拖延表决,争取拖到议会休会,再想通过该法案就要到秋季复会后了。这样可为工会争取时间。执政的保守党表示,政府要为社会负责,不通过法案不休会。新民主党反驳:不能开政府立法帮助资方的先例。用该党领袖莱顿的话说,“如果雇主能在国会得到他们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他们还会认真对待谈判吗?”于是双方进入疲劳战,议员们靠Pizza饼和矿泉水熬到深夜,两党都保留一定数量的议员在场,轮番发言。最终法案获得通过,邮政工人依法在罢工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复工。看来政府对罢工也有杀手锏,只是一般情况不轻易使用。工会也是严格地依法行事。

安大略省选举

今年10月6日是安大略省省选日。这是观察加拿大地方政治的一个好机会,尤其该省是加拿大华人最多的省份,也是了解华人政治活动的一个机会。加拿大人参加的各类选举很多,但主要的有三种:联邦大选、省选和市选。

安大略省选每四年一次,参加这次省选的共有21个政党,656名候选人,竞争省议会107个席位,有实力竞争的是自由党、保守党和新民主党。得席位最多的党筹办省领导班子,党领袖出任省长。但要取得半数以上即54席才能单独组阁,组成多数派政府,否则就是少数派政府,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

选举日一早,我去了附近的一个投票点。由于是上班时间,投票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老年人。他(她)们拿着选民卡和身份证明(如驾照),经工作人员在本区选民名单上核对后,发给他们一张对折的选票。选民坐在旁边一个有纸箱遮挡的桌子旁画票,然后将选票放入票箱内,或看着工作人员代他放入箱内。整个过程也就两分钟,没有人议论喧哗,一切都在安静地进行。在这里投票是很私人的事,主动问选民投了谁的票是很不合适的。我跟门口引导选民的两位志愿者聊了起来。她们中有一个是50多岁的华人,英语说得很流利,估计来这里很久了。她说,做志愿者先要报名,录取后还要培训,服务选举是有报酬的。我问她是否投票了,她说没投。我问为什么,她犹豫一会后说,她不是这个选区的,等她下班后她家附近的投票点也关门了。我说墙上的投票规则说明她可以在这里投票,只需填一张表。她说也可能吧,但她还没想好。我又问了旁边的另一位志愿者,她说肯定投票,“你不投票就不要抱怨”。

加拿大华人的投票率一向很低,有统计显示平均在15%—20%之间。这次选举中有8位华人竞选,与上届人数相同。其中有上届省议员、省政府厅长,也有前些年从大陆去的移民、20岁的大学学生,还有2位女性。他(她)们或代表各自的政党,或作为独立候选人。

选举结果很快揭晓:自由党获53席、保守党37席、新民主党17席。表面上,自由党成功连任,但实际损失很大。在上届议会中,这三党分别是70个、25个和10个席位。后两党新增的席位大都是原自由党的。更重要的是,自由党仅差一票没有取得多数席位,是一个少数政府。如果保守党和新民主党联手,自由党很难在议会有所作为。这次选举创下省选投票率的新低,只有49.2%,当选的自由党实际只获得本省18.4%选民的支持。有两位华人当选,他(她)们都是自由党议员。

华人人口占安省总人口约为2.6%,但在有些城市和选区占1/3。如果华人能提高投票率,并有更多的华人愿意站出来竞选公职,他们一定会在这个多元文化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华人很少愿意走从政之路,他们鼓励子女上名校尤其是美国名校,学一技之长,从事医生、律师、会计师等高薪行业。很多华人子弟也很争气,在各个专业和学术领域都有他们光彩的身影。但唯独对政治他们退避三舍,因为从政是一个极不稳定的行业,试想隔几年选举一次,落选就失业,谁受得了?省总理、部长、议员下台后干什么的都有,没有终身制的部司级待遇。

第一条以中国人名字

命名的街道

华人不喜欢数字“4”,电话、手机、车牌、门牌、楼层都避讳这个数。加拿大万锦(Markham)市一位地方华人议员今年4月提议,当地有一条14街,因为很多华人忌讳,不愿在此买房。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何妨借这个机会将14街改名为“孙中山街”,以纪念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这个提案得到一些华裔政界人士和一些市政府官员的响应,但也引起不小的社会争议。反对派的理由主要有:孙中山是中国名人,对中国社会有贡献,但这与在加拿大纪念他无关。能命名加拿大道路的人,首先应该是对加拿大社会有贡献的人,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族裔。有很多加拿大人都可当此殊荣,为什么要找个外国人呢?另外,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会,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并不意味着每种文化的每一种习惯都要在公共社会中体现出来。忌讳“4”主要是华裔或一些亚裔的习惯,如果见“4”就要改掉,那么多伦多地区的401、401、407等公路名是否都要改?改这些路名的麻烦和成本不论,如果其他族裔也提出自己不喜欢的数字,是否也要改?改数字以后,如果还有人提出不喜欢的颜色、图案等,又怎么办?加拿大社会几乎囊括世界各种种族和宗教,这个问题可真不是小事。

14街是横贯万锦市的主要街道,涉及众多社区,万锦市政府不得不考虑各种民众情绪和利益关系。但万锦市是加拿大华人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华人占全市人口的1/3,这么多选民也不能怠慢。9月11日,万锦市副市长和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共同主持了孙中山路路牌的命名仪式,宣布该路将是今年在建或将建的一条新路。也就是说,路的位置还没有确定,但路牌先订好,既不耽误百年纪念,也没有改路名的各种麻烦。据说,这是加拿大第一条由中国人名字的街道。这真是万锦市政府一个聪明的选择。

鱼翅风波

在国内习惯了姚明保护鲨鱼、拒绝鱼翅的宣传广告,以为如同禁烟一样,保护野生动物是一种时尚潮流。不想在多伦多看到了华人商会反对禁售鱼翅的活动。原来有议员向多伦多市议会提出禁售鱼翅的提案,华人商会代表当地的华人酒楼和鱼翅商人向联邦多元文化部门请愿,请愿书上有6000多个签名,并希望得到总理哈珀的支持。有意思的是,这些反对禁售鱼翅的人也声称保护鲨鱼,但认为这是一项国际性的事务,至少也应该由联邦政府来操作。目前加拿大法律不禁止捕获买卖鲨鱼,每年出口上千吨鲨鱼,不禁捕鲨,只禁鱼翅,不合逻辑也有失公平。另外,并非所有鲨鱼都是濒危动物,科学捕捞并不会影响鲨鱼的繁殖。联邦议员中也有人支持这一活动,他们与商会代表共品鱼翅宴,表示他们反对禁售的立场。

主张禁售鱼翅的也有不少华人,他们说绝大多数华人并没有吃过鱼翅,吃鱼翅只是少部分人的饮食嗜好,并非华人的饮食传统,应当杜绝杀鱼取翅这种残忍的、唯利是图的行为。显然,禁售鱼翅与维护多元文化没有关系。我曾看过一部名为《海洋》的纪录片,里面有令人惊悸的杀鱼取翅的镜头:被割掉背翅的鲨鱼被扔回海里,一路淌着血扭动着向海底沉去,在海底还在不停地扭动着……它在拷问着人类的灵魂。

多伦多市议会最终以38比4的绝对优势通过禁售鱼翅的议案,该项法案将于2012年9月1日生效,为商家处理库存留一段时间。多伦多市长投了反对票,但于事无补。禁令是严格的:对首次违反者罚款5000加元,第二次违反罚款2万加元,第三次则罚10万加元。商家们抗议说,这比私藏毒品的罚金要多5倍。加拿大每年鱼翅的贸易额约为700万加元,在全球10亿加元的鱼翅生意中比例虽不大,但如能从自身做起,则为世界树立榜样。多伦多市在加拿大举足轻重,华人也最多,如能作出表率,则对全国有很大影响。禁鱼翅议案通过后,引起华人在网上激辩,反对者认为这是用双重标准欺负华人;支持者则反对将鱼翅与华人挂钩。安省有些小城市已经通过了禁售鱼翅的法令,但鱼翅风波在加拿大远没有结束。

(责任编辑#8195;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