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畅销书叫《静悄悄的革命》,是关于教育的,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人写的。他提出教育应追求一种“倾听”,一种静悄悄的教学。这一理论不同于师之设问、生之答疑模式,不同于当下气氛热烈、场景热闹之课堂,而在当今流行了起来,被认为适合中国教育,是疗救中国教育的良方之一。这其实还是当下教育“病急乱投医”的表征之一。
毫无疑问,日本教育为近代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教育在“脱亚入欧”这种思潮大环境的影响下,受到西方影响和冲击尤甚,传统教育如何脱离旧的思想藩篱,走出一条适合于日本发展的新路,成为无数教育者的梦想。在几经摇摆之后,佐藤学提出“静悄悄的革命”的教育理念。似乎为日本教育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日本奉行以“天皇”为中心的治国体制,以效忠“天皇”为国民精神,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家族统治和封建宗法意识的制度,强调的是国民对某种精神的绝对服从。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那种“静悄悄的革命”式的教育方式,自然被认为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师尊严,又符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最适合日本的。佐藤学的教育理念似乎为日本教育找到了一种最适合日本的理论支撑。
今天我们回味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式的教育,是出于对自身教育的观照和回归。教育改革二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追求着一种热热闹闹的景象,不是轰轰烈烈的场景,就是花里花俏的方法——似乎只有在这样的景象中,师生互动才得以实现,学生思维才得以激发,教学效果才得以体现,却忽视了教育的多样性:课堂并不都应热热闹闹,学生并不都倾向热热闹闹,课堂更不是演戏的场所。有太多作秀的课堂疲惫了我们的眼睛,让人们产生了视觉疲劳。相反,课堂教学更多的应呈现出日常的状态,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状态。
教育是最讲究火候的行当,最讲究炖的艺术,“春风潜入夜,万物润无声”,讲究潜移默化,发乎内心的感悟、感化。教育的境界应该是一种沉静。一种智者的体悟。而眼下,社会的浮躁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浮躁,而浮躁的教育又深深影响了浮躁的社会。教育被赋予太多功利性的东西,负载了太多外在的沉重:不是发展产业,就是提振经济。于是有了“教育产业化”,置教育的公益性于不顾;于是有了盲目的大学扩展,将大学置于“大楼”之境地,大学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于是有了“反腐倡廉”进课堂,咿呀学语的孩子担负起教育父母廉洁从政的重任……
我们的教育还是静悄悄的吗?我们的课堂还是静悄悄的吗?
“静悄悄的革命”所要达到的教育不是死气沉沉的革命,更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而是“倾听的革命”。师也倾听,生也倾听:老师倾听学生,学生倾听老师,在相互的尊重和学习中达到情感的交流,内心的相融。倾听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一种咀嚼的过程,一种内化的过程,一种吟咏的过程。教师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动,学生在倾听中品尝知识的琼浆,享受思想的火花,领会问题的引导和点拨,倾听因此也成为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一种达成“教学相长”的美丽契机。
“静悄悄的革命”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也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唯一良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无定法,但有常法。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无论你选择轰轰烈烈的课堂,还是选择“静悄悄的革命”。
应作如是观。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栏目责编 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