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都想成为名师,但是怎样才能拥有卓越的教育智慧?学校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位教师优秀,但是怎样才能营造出确实能够解决教学“真问题”的研究氛围?教育主管部門都希望区域教育优质化,但是怎样才能引导教师克服被动情绪,实现主动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疑虑重重、困惑丛生。鉴于此,自2005年9月起,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区域推进教研组建设伙伴合作的实践研究”(简称“伙伴合作”),以“专业引领”、“校际联盟”、“教学小课题”为抓手,群体化地开展合作教研,成效显著,初步构建出地区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一、为每位教师提供专业引领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区域层面看,部分教研组整体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或者因为他们所处团队自身的局限性。需要通过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引领,帮助他们专业成长,以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以共同签订的“伙伴合作”协议为蓝本,在配套“管理办法”、落实“行动方案”、跟踪调研与阶段评估等运行机制下,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闵行区教育学院52位学科研训员与68个学科教研组建立了伙伴合作关系,这批研训员共深入伙伴合作教研组2500多次,听课5000多节,组织和参加教研活动2000多次。
二、辐射教研组优质资源,组建“校际联盟”,帮助教研组消除“短板”
木桶效应是我们组建“校际联盟”的理论依据。这主要存在于既有成功经验,又面临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既有发展的设想与渴望,又便于取长补短的两个或多个教研组之间的合作联盟。通过伙伴合作,辐射教研组优质资源,使客观存在的“短板”逐步消除,群体优势增强,最后达到共同进步与发展。校际合作主要策略有: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明确行动目标、关注行为要领等,保证校际联盟有序推进:借助校际差异,营造研究氛围,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型”教研组伙伴合作团队文化;搭建舞台,为教师提供学科教研、专业展示的实践机会,创造校际联盟的团队文化。
三、以“教学小课题”为抓手,群体驱动,实现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教育问题。为此,我们发动教师细心梳理自己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小”问题,制订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教学小课题”研究方案。以“教学小课题”为抓手,针对教师提出的共性问题,我们通过发布课题指南、出台管理方案,以“问题”为媒介,牵线搭桥,帮助教师组成“课题群”,并为他们安排专业引领团队,共同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研究。
2008年至今,在上海市闵行区前后三届“教学小课题”实践过程中,教师申报课题5115项,形成了426个“课题群”。在本区近200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全区1/3以上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他们通过“课题群”问题研究与日常教研活动的有机整合,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与规律发现,在“丰富自己、提高他人”的伙伴合作教研过程中,群体化地丰富着教育智慧。
作者单位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