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好习惯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2012-04-29 00:00:00张桂芬
基础教育参考 2012年3期

辽宁省营口市实验学校是2010年9月1日刚投入使用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新学校、新形势,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经过充分研讨,统一认识,确立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好习惯”为立校之本,构建好习惯教育、养成、评价的有效机制,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一、从实际出发,逐步构建好习惯培养有效机制

1.落实好习惯培养基本要求

学校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遵循这一理念,新学校一开学,即确定了“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行为讲文明”好习惯基本要求,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落实。在低年级学生中推广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营口实验文明歌》。如“按时起床,搞好卫生。刷牙洗脸,头脚干净。上学放学,整齐队形。”为促使小学生自觉形成好习惯,学校邀请家长参加班会,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颂读文明歌。家长帮助孩子加强对好习惯的理解。督促强化家庭中的好习惯。学生们边颂读边践行,生动活泼的形式使他们乐于接受,并逐渐养成了一种自觉习惯。同时,学校还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在师生共同营造好习惯养成的氛围中,学校从实际出发,不断丰富好习惯的内涵,制定了《教师30个好习惯》《幼儿园40个好习惯》等,作为对全校师生好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

2.构建好习惯培养模式

依据学校办学理念,从学校体制、人员结构等实际出发,我校逐步构建起“一、三、四、五”好习惯培养模式。“一”是一条主线,即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三”是三个阶段。即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台阶式教育模式。“四”是四大主题,即待人有礼貌、做事守规矩、行为讲文明、学习要主动。我们把50个好习惯分解到四大主题之中,逐条落实,构成内容训练模式。“五”是五个环节。即正面教育、训练培养、激励赞美、疏导矫正、考核评价。五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递进关系,构成了教育评价模式。

3.创新好习惯培养评价机制

正面教育。这是养成好习惯的出发点。只有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从正面树立目标、提出要求,他们才能确立正确的方向与标尺。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好习惯教育时,不宜频繁使用“不许”、“不准”这类否定词语,而应以“应该”、“要努力”等正面要求取代之。

训练培养。这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好习惯都需要经过长期、持续、反复训练,才可能形成和巩固。有科学家研究认为,一个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多次重复;养成一个习惯,大体要经过21天的反复练习才能巩固。

激励赞美。这是养成好习惯的催化剂。学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点滴的成绩,教师或班集体都应该也必须予以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但是,这些正面的、积极的肯定与激励,要真切、具体,恰到好处。

疏导矫正。这是养成好习惯的必要过程。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好习惯养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要注意发现苗头,及时疏导,有针对性地予以矫正,并提出新的努力目标。同时,我们应该允许并理解未成年人出现错误,注意运用疏导的方法鼓励和指导他们自我矫正。

考核评价。这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环节。首先,评价的来源应该广泛而多样,如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其次,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评价打分时,将自我评价或评价对象的行为习惯与好习惯进行对照,如果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改掉一个坏习惯,就加上此项分值;反之,则扣掉此项分值。我们在总分值加加减减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强化积极体验,使“好习惯”评价也日趋成为习惯。

4.开发养成好习惯校本课程

根据构建好的习惯目标、训练内容、评价机制,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序列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养成好习惯》),作为深化好习惯培养长久有效的载体。这套校本课程遵循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按照四大主题内容编撰为上、中、下三册。

三册教材中,一至九各学年的教育主题相同,将中小学生50个好习惯按照四个主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别融入每学期的四课中。每一课一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分为三个板块,即导入、践行、明理,并且低、中、高年级的每一课有各自的训练重点。

小学低年级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看动画片等形式,使学生得到正面的直观体验;小学高年级运用讲实例、朗读美文、表演小品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增强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中学运用“一事一议”、“经典导航”、“讨论辩论”等形式,启发学生在理解中感悟,明确自觉养成好习惯与幸福人生的密切关系。每一课后还设计了《好习惯测评表》,依据本节课好习惯评价内容进行打分。期末,将每一课得分累计作为学期总分。

与此同时,我校还围绕好习惯培养这条主线,开发了一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如《校园文明礼仪》《感动中国人物读本》等,丰富了好习惯培养的内涵,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在实践与进步中感悟好习惯蕴含的幸福

1.好习惯培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教育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其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力量就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

学校首先从学生饮食上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我们每天都鼓励表扬多吃饭、不挑食的孩子,并一直坚持着,结果使孩子们养成了爱惜粮食、不随便浪费的好习惯。

其次,学校每个月召开学生好习惯养成评价班会,邀请家长对自己孩子好习惯的落实情况逐项打分,并与家长签订《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计划》。家校联手促进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巩固一个好习惯;坚持积累好习惯,养成自觉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幸福感总会与好习惯的巩固相依相随。

2.好习惯培养唱响主旋律

学校一直坚持好习惯培养这一主旋律,并把它贯穿于学校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之中。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在感动中感悟”活动,每周校园电视台定期播放专题节目,钱学森、郭明义、洪战辉、杨利伟等先进典型成为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编撰“感动中国人物”校本课程,将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与自我提升素质、养成好习惯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展了评选“营口实验学校形象代言人”活动。评选条件是在良好文明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养成方面堪为榜样的优秀学生;评选方式为全体学生自由申报、自主推荐、民主选举、公开投票。班级形象代言人每周评选一次,学校形象代言人每月评选一次。被评为班级形象代言人的学生,可以参评营口实验学校形象代言人。每个月末,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学校形象代言人表彰仪式。肩披鲜红绶带的形象代言人昂首挺胸走过校园红地毯,对全校同学发表获奖感言,与校领导合影留念。学校、班级的电子大屏幕对表彰盛况进行反复播放,班级走廊设置形象代言人展示板,学校的宣传橱窗也及时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充分认识、了解、向往形象代言人,人人争当形象代言人。

这些好习惯的养成树立了营口实验学生的良好形象,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但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好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任重而道远。它要求我们以育人为本,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从小处起步,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作者单位 辽宁省营口实验学校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