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一个热门词汇,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内涵”的教育呢?两年来,我校紧跟国家教育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实际,坚持特色办学理念,努力探索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农村教育新模式,学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美誉度明显提升。
一、以爱培育博爱的新人
我校把“以爱培育博爱的新人”作为办校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习惯”为工作重点,一边着手营造爱的氛围,实现爱的超越,一边加强养成教育,实现“行为-习惯-品格”的三步走目标。我们在校内立起一块大石头,上刻一个大写的“爱”字,意在昭示我校是一个充满爱的学校。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元旦等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動,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善待他人、热爱祖国,为他们今后做一个“博爱”的人打下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丰富的校园活動营造爱的磁场
理想教育必须要有理想的教师、理想的课堂。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两年来,我校努力打造“课堂留住孩子,操场留住孩子,书籍留住孩子,关爱留住孩子”的“留住”工程,让孩子依恋自己的班级,依恋自己的同学,依恋自己的教师。我们从抓“有效课堂”着手,着力改变旧有的课堂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从抓“阳光体育”着手,让学生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里做游戏、练拳术、玩球类、搞接力,真正将快乐时光还给孩子们;从抓“书香校园”着手,实现了校有图书室、班有图书角、家有图书柜,让孩子们享受读书的乐趣;评选出“星级读书王”,让他们享受读书的成功。
三、家校共建爱的港湾
大学要不要高墙,曾经是一个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中小学,围墙似乎是学校的责任墙。学校承担着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隐形责任,即横向的对学生全面负责和纵向的对学生终身负责。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关注留守孩子,构建神圣教育”的活動,逐班登记留守儿童花名册,按村或班级安排教师做孩子的“爱心父母”,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情感上给予依托;免费开通“亲情电话”,让留守学生与父母谈学习、说生活、诉亲情、寄希望。为了让家长明白家庭对于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学校请来教育专家作家庭教育指导。同时,邀请家长到学校作客,与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
四、特色教育谱写爱的篇章
近两年,我校开设了铜管乐器课、少儿舞蹈课、美工课、黄梅戏课等校本课程,并围绕“诵读经典古诗、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进行新教育实验。每天利用操前3分钟师生齐诵经典古诗,营造一种气势壮观的“读书”氛围:学校定期评选优秀学生日记,并推荐到校广播台播放和刊登在学校创办的《西厢艺苑》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写好日记的兴趣和热情;提倡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勤于练笔;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通过“写”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优秀的教师随笔可以刊登在《西厢艺苑》和学校网站上。让教师在墨香中体验写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利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和操前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讲述故事,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终生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将不断创新办学理念,丰富学校内涵,让教育的外延不断伸展,开拓出一片农村教育新天地。
作者单位 湖北省黄梅县孔垄镇第一小学
(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