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要想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说,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而导致了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即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以及学校恐惧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现状与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教师会过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他们觉得对学生的批评或惩罚是正常的。就是这所谓的“正常”,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对学生严格是正确的,但一定要严而有格,不要伤害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理性思考,深入反思,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避免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产生,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学习,了解学生。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活生生、有思想的学生,因此,不能用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来左右自己的思想。教师的一次惩罚,一次讥笑,对学生都会造成影响。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没有及时的表扬,就会使学生丧失前进的信心。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时机。作为教师,不能用成人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要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人才。
正确引导,感化学生。每个教师所任的学科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在帮助后进生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在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这对他们重拾信心有重要作用。
摆正心态,面对学生。教师心态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教师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学生面前,更不能向学生宣泄,把学生当做出气筒,而是要摆正心态,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决不能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从师源性心理障碍到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只有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才会有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师,如何避免师源性心理障碍促进自身成长呢?
将优秀的教育理念作为工作的引领点。理念引领方向,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只有学生快乐,教育才会有实效。
将不断给自己充电作为工作的支撑点。“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代学生不再满足只获得“一杯水”,他们面对的学习资源多了,知识也越来越丰富,求知欲望也更强烈,教师只有跟时代发展同步,不断给自己“充电”,汲取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才能真正的称之为教师。
将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提升点。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刻处在生长和蜕变的过程中。期间,他们生理和心理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这个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江源路小学
(责任编辑 王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