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脱而解。”意为善于发问的老师,就像砍坚硬的树木时,先砍容易砍的地方,后砍结节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都迎刃而解了。巧妙设问,使每一次发问不再成为学生精神的负担,而变为学生身心的愉悦享受,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并潜心研究的。
曲问正是语文课堂中提问的一种新方法,它充满智慧,包含启迪,体现出教师高超的执教能力。
一、什么是曲问
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提问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提问,问的主旨在于直接回答,即“问在此而意在此”的叫直问。直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不易活跃课堂气氛;从侧面或反面迂回地提出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的叫曲问。它不从概念、定义或常规出发,而着眼于课堂教学实际,问得灵活,问得生动,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经过思索才能回答。
二、曲问的特点
1.开启学生的智慧
采用曲问法,借助一个与文本有联系的话题,绕个圈子发问,让学生可望可及,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激发学生的思维。
讲《大铁锥传》时,钱梦龙老师从“语类楚声”发问:“大铁锥是哪里人?”课文里没有直接的答案,如果知道“类”是“像”意,楚指湖南湖北一带,就能回答:“大铁锥大概是湖南湖北一带的人。”“大铁锥是哪里人”这个提问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容量,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从而产生“投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曲问正符合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展现了教者的魅力。
教学《蜀道难》讲到诗的主旨时,教者故意宕开一面,不直问“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却问:“文章注解①说此诗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人蜀而作,属于送别诗,应体现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之情,因此本诗的主旨句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你们同意吗?为什么?”问题刚一提出,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回答,最后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本文真正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曲问,既是一种“兴奋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使教学活动高效进行。
3.唤醒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重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提出“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的主张。适时的曲问能唤醒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大多采用直问的方式:“请同学谈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里找出依据。”而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则可以巧妙地曲问:“如果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代,你喜欢与廉颇交朋友,还是喜欢与蔺相如交朋友?”
同样的内容,一个直问一个曲问,本人在两个班作了实验。前一种问法,学生经过思考后基本能说出答案,但课堂气氛较平淡,学生仅仅是配合教师完成彼此所认同的课堂上的教与学的任务,缺乏人物形象应使人感受的意趣之美。后一种问法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呈现出热烈气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纷纷畅谈自己要与谁交朋友,并说出原因。曲问引人入胜的效果在这次教学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三、曲问的方法
1.问曲答直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思维一时受阻,这时教者可以巧于铺垫,从旁施问。一般可有两种方式。
第一,迂回包抄,各个击破。
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课将结束时,猛然发问:“孔乙己有脚吗?”学生在惊愕后回答:“有啊!”教师追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开的吗?”听到此问,学生肃然,答:“他是用手慢慢地‘走去’的。”教师一字一顿地总结:“孔乙己,他走了,是用手走开的。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好用手走了,悲凄地、艰难地走了。”教者为了突出孔乙己是用手走完一生,特意采用迂回术,问学生孔乙己有没有脚,其构思令人叹绝。
第二,同类启发,触类旁通。
有些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关联,教学中巧妙沟通联系,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旧推新,以已知推未知,令其领悟。如为了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的意思,教师启发学生回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句式和含义。由以前学过的相同句式引出新课的做法,巧妙自然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授新温故,以旧推新。
2.问虚答实
实,是问题的实质,或教材实有的内容;虚,是非实质的东西,或教材可能引发读者的联想点,以及虚拟的情景等。不从实处直接设问,而是虚晃一枪,以虚探实,虚实相生,以达到领悟文本实质的目的。
有教师教《狱中杂记》一文中“一个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个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个六倍,即夕步行如平常”。为揭露狱吏受贿,理解“倍”字,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第一人给了二十金,第二、三人各给了多少钱?”学生纷纷回答:“第二人给了四十两银子,第三人给了一百二十两银子。”这例曲问,就教材上非实质的东西——钱数去检查学生对“倍”字在此语境中的实质意义的理解。教师问虚,学生答实,从而有效地理解了“倍”的意思。
3.问误答正
正,是作者写作的本意或教师教学的目的。误,是对教材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或运用“故错”的手段。于“误”处设问,犹如投石激水,正与误的对立矛盾给学生强烈的刺激信息,从而使学生由误悟正,由反固本,强化思维,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第五段文字写刘和珍的遇难过程:“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这段文字明白易懂,似乎没有疑问。但是教者偏要来次曲问:“他们全是被机关枪扫射的吗?”学生一读句子就知道了答案,纷纷回答:“不是。其一是手枪。”教者就追问一句:“为什么作者要强调手枪?”学生展开思考:“手枪是军官佩带的,说明当时有军官在场并且开了枪,更说明本次惨案是有预谋、有指挥的。”这曲问,让学生进一步看清了反动当局的凶残,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正是故意提出的这一个错误的看法,能使学生积极去探求文中的微言大义,深入理解课文,认识得以深化。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虽然就解决问题而言,曲问、直问并行不悖,殊途同归,但为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益,展示自己的执教能力,倡导多用曲问。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