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材料】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共分6个部分: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在政策方面,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知识链接】
一、中国历史上与“三农”相关的著作、科技成就
1.《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最完备的农书。
2.《农政全书》:明朝后期的杰出科学家徐光启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总结性的农业百科全书。
3.《天工开物》:明朝末年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书中总结了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国外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300多万亩土地变成良田。
5.籼型杂交水稻:由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这种高产水稻,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惠及世界。2001年,袁隆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中国古代农业问题
1.我国古代农业政策。
(1)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以免除徭役。
(2)西汉时期,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等,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
(3)唐太宗时期,政府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兴修水利,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4)元世祖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我国古代农作物的种植、推广与引进。
(1)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
(2)商周时期种植“五谷”。
(3)汉代时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汉朝时还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胡桃、苜蓿等作物。
(4)唐朝蔬菜新品种繁多,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占据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6)明朝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并推广种植。
3.我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改进。
(1)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铁农具开始出现。
(2)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
(3)西汉时发明和使用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魏晋南北朝时,马钧改进了灌溉用翻车。
(5)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4.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2)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3)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4)元朝时,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元世祖下令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5.我国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移到南方,其中太湖流域成为当时重要的粮仓,因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三、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这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农村土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土地革命;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四、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近几年来我国在“三农”方面的重要措施
1.全面免除农业税。
2.实行种粮补贴。
3.实行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4.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5.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6.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免除书本费、学杂费。
7.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考预测】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今天“三农”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在往年的中考题中,命题者常常以选择题、材料题、识图题等形式考查考生对与这一热点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012年2月1日正式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因此,2012年中考有可能以与“三农”相关的科技创新为切入点设计题目。
【综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和谐”社会,例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有利于这三次盛世出现的相同因素是 ( )
A.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实行均田制的土地政策
2.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的是 ( )
A.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B.对当时的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连续三年遭受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
D.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
二、非选择题
4.“三农”问题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建国后我党对农村政策进行了调整。下页图片是某历史网站结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政策展示的图片。请你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你根据图一所呈现的图文信息,说说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结合图二所呈现的图文信息,说一说从1953年开始党和国家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图三中,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据当时报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4)由图四可以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请写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5)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2007年,国家决定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请你根据所给的五幅图,结合中共中央在各个时期的农村政策产生的影响,就党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二、4.(1)彻底废除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2)农业生产合作社。(3)不正确。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符合题意即可)(4)包产到户;包干到户。(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