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2012-04-29 00:00:00宋建领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2年4期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然而课本中对其描述得过于简单,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其积极作用、不足之处。笔者根据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一、三大改造概况

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二、三大改造的积极作用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再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在一个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么复杂、困难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

1.仓促上马,埋下隐患。

土地改革后,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农户由于天灾等又陷入贫困之中,还有一些鳏、寡、孤、独的贫困户的困难,互助组也无力解决,因此这些贫苦农户不得不出卖刚分得的土地。1950年7月,山西省委组织考察组到武乡县进行考察后,认为要解决互助组涣散无力的问题,就要把互助组转变成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刘少奇和华北局对山西省委的主张持不同意见,认为:巩固互助组的主要问题是充实互助组的生产内容,而不是去动摇其私有的基础。强调搞农业集体化,那是将来的任务,并要以国家工业的强大发展和农业机器的大量使用为条件。但毛泽东认为:为了防止少数农户又走向贫困化,阻止农民卖田卖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热打铁立即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化的道路。于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争论中仓促开始了,进而影响到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片面强调速度,滋生“左”倾意识。

1953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过渡时期,估计需要18年。由此可见,在三大改造的速度问题上,当初毛泽东还是持谨慎态度的。他强调要注意“条件是否成熟”,认为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快一点,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就慢一点。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这个方针一直坚持到1955年初。但是到了1955年6月,毛泽东对农业形势和农业合作化发展方针作出了新的判断,要求农业合作社从当时的65万个发展到1956年春天时的130万个。为此,毛泽东还严厉批评了当时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认为这是一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小脚女人思想。后来又把这种“错误”性质进一步升格为“右倾机会主义”,这对后来所犯的一系列“左”倾错误影响很大。

3.个别措施不当,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开始时中央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主张逐步推进。但1955年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造进程过急过猛,80%以上的农民是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内加入初级社并随即转入了高级社,这显然超越了农民当时的觉悟水平,也违背了自愿的原则。后来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偿还也没有认真执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很大的抵触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形式单一,忽视实际需求。

由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缺乏经验,在很多方面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的模式,形式过于集中及单一。如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一律归集体所有,基本上消灭了个体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以及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规模过大,不允许农民经商,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总之,三大改造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甚至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因此,我们在认识三大改造时,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既要看到三大改造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