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与实例解析

2012-04-29 00:00:00肖旭亚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2年4期

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等高线地形图是初中地理会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关于地形的判读是其中的难点。地形判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图形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解答时许多学生判读错误,失分较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主要涉及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地表形态(如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下面,笔者谈谈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1.判别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海拔高度、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3.判别坡度陡缓。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缓坡);反之,等高线愈密集,则坡度愈陡(陡坡)。

4.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别地表形态。

(1)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表示为山地或丘陵。

(2)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表示为盆地。

(3)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为山脊;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脊线,也叫分水线。该地不可能产生小河或者溪流。

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为山谷;最大弯曲处的点的连线,表示为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山谷地带可能产生小河或者溪流。

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4)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型的低地部位,为鞍部。

(5)等高线重叠或相交的地方就是陡崖。

二、实例解析

例1:《地理中国》摄制组跟随专家在秦岭进行野外考察,地点如右图所示。时逢雨季,为避免暴雨引发山洪而产生危险,专家要求摄制组成员不能沿山谷行进。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山谷的路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条登山路线坡度最陡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在解答第1题时,要分析①、②、③、④这4条路线分别位于什么地方。③、④路线中的等高线几乎平行,可以否定;②路线中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属于山脊;①路线中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属于山谷。因此选A。

第2题考查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很显然③路线中的等高线最密集,其他路线中的等高线都比较稀疏,因此③路线坡度最陡,选C。

例2:小敏所在班级准备组织一次登山活动,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为安全起见,老师拿出一张等高线图(右图)说:“这是我们要登的山,它比较高,大家注意……”接着,强调了安全事项,顺便复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知识,要求同学们上山后留心观察这些地形区。据此回答1—3题。

1.老师强调图中有一个悬崖很危险,希望大家上山时一定要注意。请你判断悬崖位于 ( )

A.B地 B.C地

C.D地 D.E地

2.老师说“这是我们要登的山,它比较高”,你从图上可以看出山顶海拔高度是 ( )

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400米以上500米以下

3.老师告诉我们:“图上A、B、C、D、E五处等高线形态不一样,分别表示山地不同部位,上山后一定要留心观察,看它们在地形上有什么区别。”请回答,图中A、B、C、D、E五个部分依次是指 ( )

A.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B.山顶、山谷、山脊、陡崖、鞍部

C.鞍部、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D.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解析:在解答第1题时,不难发现等高线在D地重合,因此D地是悬崖,选C。

第2题考查山顶海拔高度,解题时我们会发现每条等高线间的间距是100米,最内圈等高线的高度是400米,如果山顶海拔高度大于或等于500米,就会再绘一圈等高线,因此山顶的海拔高度应该是400米以上500米以下,选D。

第3题综合考查5种不同的地形部位,按概念分析就会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