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奎
一、黄瓜病虫发生、为害及防治现状
黄瓜是城乡人民喜食的蔬菜,其种植面积约占日光温室蔬菜面积的50%。由于日光温室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及长年种植蔬菜作物,为病虫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场所及充足的食料条件。加之,反季节栽培环境条件难以满足黄瓜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黄瓜长势比较差,抗病性及病虫为害后自然补偿能力低,其为害造成产量损失达25%以上。为防止病虫害,菜农仍采用化学农药为主的防治手段,一般1公顷使用农药100-150kg,高者达300kg以上,结果在消灭病虫的同时,又使黄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使消费者对食用日光温室栽培的黄瓜产生了恐惧心理,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提高。因此,积极推广日光温室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对改变目前黄瓜病虫防治技术现状,确保日光温室黄瓜优质高产,实现绿色食品黄瓜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要病虫害的特征识别及发生特点
1、霜霉病。育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只为害叶片,真叶染病最初出现浅黄色小斑点,扩展后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型病斑。急剧发生时整片叶变成褐色,叶片边缘卷起,从下部叶片开始枯萎,湿度大时病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该病属真菌性气传病害,潜伏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性极强,如果防治不及时,几天便可造成大片干枯,甚至绝收。叶片上有水滴或水膜是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子。大棚内通风不良,结露多且时间长,有利于病菌萌发、侵入及孢子囊的形成,霜霉病发生严重。
2、灰霉病。主要为害幼瓜,从开花后的雌花花瓣开始发病,接着侵染幼果,使幼果软腐。与开败的花瓣及病果接触的叶片发病,形成灰褐色圆形大病斑,湿度大时受害部位密布灰色至浅褐色粉状霉层。该病是低温高湿性、弱寄生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或遗留在土壤中度过寄主中断期,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主要发生于1-3月份,一般被害率5%-20%,高者达30%以上。该病已成为黄瓜生产中防治难度最大的病害。
3、黑星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苗期到收获期均能发病,主要侵染生长点附近的嫩茎、叶、幼果及卷须等。茎的先端发病时,发育停止,呈花打顶状。叶片发病,产生近圆形褪绿小斑点,逐渐变成白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产生裂纹而穿孔。茎及果实染病,形成暗绿色水浸状稍凹陷病斑,不久病斑开裂流胶,病斑上均着生茸状霉菌,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于大棚支架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通风不良、湿度大时病害发生重,发生高峰期出现在2-4月份。
4、白粉病。是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中后期植株生长衰弱时,容易发生流行。主要侵染叶片、茎和叶柄,一般不为害瓜条。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近圆形白色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周围蔓延连接成片,严重时白粉布满整个叶片。该病是喜高温低湿的真菌性病害,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日光温室瓜类、茄果类蔬菜上越冬,借气流传播,完成再侵染。发生高峰期在5月份以后。?
5、菌核病。该病发生期、发生特点及为害部位与灰霉病基本一致,但菌核病发病部位产生的是白色绵状霉层,湿度大时流出透明汁液,且受害部位形成菌核,这是区别于灰霉病的主要特征。
6、炭疽病。黄瓜生长期都可发生,该病可为害叶片、茎及果实。叶片发病初期产生小型水渍状褪绿病斑,圆型或近圆型后呈红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和地面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湿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此外,氮肥过量,通风不良及重茬地发病均重。
7、根腐病、疫病、枯萎病。根腐病为害黄瓜根部及土表以下的根茎部,被害后起初呈水浸状,病部缢缩不明显,后变为褐色并腐烂,呈糟污状,只留下丝状变褐色的维管束,但不向上发展。而枯萎病根部、茎基部维管束变黑褐色,继续向上扩展到地上茎部,甚至叶柄的维管束也变黑褐色。而疫病在茎部或在节部,开始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病部以上叶片渐渐萎蔫下垂,最后瓜秧枯死。三者的区别是剖开根茎部,导管变黑褐色并继续向上发展是枯萎病,导管变黑褐色但不向上扩展是根腐病,导管不变色是疫病。
(作者单位:157100黑龙江省海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