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今在何处

2012-04-29 09:09:57汪晓青
群文天地 2012年1期
关键词:武陵桃花源记渔人

汪晓青

《桃花源记》作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早已被选入中学课本,因此令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大意应该是这样的:武陵地方有一个渔夫,在捕鱼过程中突然迷了路,于是摸索着就闯入了一片景色优美的“桃花源”,而且他还发现这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男女老少怡然自得,一派融和景象。他们看到渔人后先是大吃一惊,而后纷纷邀他回家盛情款待;他们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才无意中逃进桃花源来生活的。他们早已同外界隔绝,不知道世上还有过汉朝,更不论是魏、晋。渔人在这里住了好几天,后来想家了,就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渔人竟不顾桃花源人的叮嘱而向官府举报了这个地方,后来他带领官府的人来寻找,虽然他曾经做了记号,可是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从此,桃花源就仿佛又从世上匿迹了一般。

其实,也不乏有一些人认为,此“桃花源”者完全是陶渊明的艺术虚构,只是寄予了他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深情的向往和想象。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桃花源”绝对不是陶渊明凭空捏造的,它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参照的;而且,他们也最终拿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从而证明了自己的推断。不过,至于此现实原型究竟具体是哪里,人们便又产生了分歧。

有人说在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也就是今天九江市庐山南麓星子县境内的康王谷。他们的证据是,康熙《庐山志》、同治《星子县志》暨《南康府志》皆载: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伐楚,楚王室后裔避难于庐山谷中。翦追之急,天忽大风雷雨,翦人马不能前。得脱,遂隐谷中不出,因名其谷曰“康王谷”。盖楚之始祖熊绎,得国于周康王,楚裔纪念得国之由,不忘复国之志也。江西古为楚地,楚王室后裔避乱康王谷中,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如出一辙,实为《桃花源记》之历史背景。还有,康王谷中还有一些相关的名物可以证明之。

另有人说原型在今安徽古徽州的黟县。说是这里有一座武陵岭,还有武陵村,还有一块9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它的地理环境极像文章中描写的“桃花源”,而且这里还有姓陶的人家,从他们的家谱来看,他们的始祖就是陶渊明的子孙。

然而更多的人则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今湖南省桃源县。此桃花源面对滔滔的沅江,背倚巍巍的山峰,行人走过桃花源牌坊,就是桃花溪水。沿着溪水前行,则有一大片桃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陶渊明文章中描写的一模一样。桃林深处有一座桥,过桥不远,就能看见秦人的古洞,进洞行走数十步,眼前就“豁然开朗”,看到“土地平旷”的丘田,“屋舍俨然”的豁然轩。千丘池旁有“延至馆”,说这是桃花源中人宴请渔人的地方。据人们有模有样地说,最早来到这里的三个人是一个男的,两个女的。男的叫李立,是为了逃避秦始皇抓民夫修长城;一位郭嫂是为了逃避秦始皇选民女进宫;还有一位老妈妈是失去儿子媳妇的孤老。他们三人进入桃花源后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以后渐渐组成村落。因是三姓组成,所以这村子叫做“三合村”。

还有根据历史的记载,这里其实早在汉代就以自然风景区著称,晋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宫等人文景观。想来陶渊明应该是知晓此地的。大约在北周时代,人们发现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于是就将此地改名为“桃花源”。到了唐朝,正式开辟了从县城到水心岸的40多公里的桃花源游览区。到了宋朝,从沅江畔到桃花山,又形成了巨大的建筑群,可惜在元末时被火灾所毁坏。明初得到复兴,明末又被火烧掉。清朝光绪年间,桃源县的县令余良栋重新修建了陶渊明的祠堂,沿山配置了亭台楼阁:问津亭、延至馆、穷林桥、水源亭、豁然轩、高举阁、寻契亭、既出亭、问路桥等,都是以《桃花源记》来命名。它的面貌一直保存到今日。

总之,《桃花源记》一文,为我们描绘了最理想的农业文明时代的农村生活图景,至于到底哪里是它的真正原型,其实未必它就是单纯的只是一种。文学艺术其实也往往是对于现实事物的一种典型概括,我们可能到任何相似相近的田园村庄中,都会发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因此,我们还是将这份神秘的美感继续保持下去吧。

猜你喜欢
武陵桃花源记渔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
渔人的港湾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0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文艺论坛(2016年15期)2016-09-08 09:07:30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文艺论坛(2016年3期)2016-03-28 06:54:10
武陵晨曦
中华奇石(2015年5期)2015-07-09 18:31:07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