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探析

2012-04-29 08:48:48翟长江
理论观察 2012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翟长江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发展对于构建民族地区高校的和谐校园,繁荣少数民族靶区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的特征、功能入手,以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对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途径做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42-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高校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高校文化作为一种高校特有的文化范式,是高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人文渊源,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多个民族杂居、多种民族文化交汇的特有环境下,这些地区的高校文化无论其特点还是功能都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其文化的引导、建设具有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方法和途径。

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的特征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像其他高校一样具有隐性、传承性和开放性,但这些高校因其地理位置、民族传统、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文化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特征。

(一)典型的民族特质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构建的宗旨和目标与其它地区高校是相同的。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表现出典型的民族特征:首先,纷繁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剧族地区高校的校园风尚、学习气氛、教学风格等具有很深影响。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对这些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学习观、教师的职业观高校的发展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一所高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其次,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融入了明显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这些高校在组织和策划文化活动时,经常会结合本地区的一些民族特定节日,如广西各高校在民歌节、三月三歌圩节等节日时都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文化表现符号上,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也彰显了强烈的民族特质。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服饰、民族艺术等都在该地区高校中展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内涵。再者,语言和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也表现出典型的民族特征。这些高校的不同民族的教师与教师之间、不同民族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民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用不同的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呈现出多彩的语言、文字共生景象。

(二)复杂的多元特质

各个民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成员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打上了清晰的民族烙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文化主体的广大师生的多民族性决定了这些高校文化存在形态的多元性。多元的文化主体在高校的众多的文化活动参与中,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表现出自身的民族文化倾向,对活动或其他文化主体实施文化干预。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经常会在其教学活动和师生交流中对学生实施着显性或隐形的文化影响,这些影响甚至会主导某些特定文化活动趋向。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呈现一种复杂的文化多元特性。

(三)明显的冲突和整合特质。

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不同民族文化渊源的文化主体(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常常导致文化冲突。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冲突一般表现为师生文化之间主导与反主导冲突、高校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的同化与反同化冲突、社会文化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冲突异化与反异化冲突。同时,民族地区高校文化对于不同文化又具有强大的整合性。民族高校主流文化在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同时。对各种异质文化也进行不断地整合,使冲突得以协调。最终让不同的文化向主流文化趋同。文化冲突在民族地区高校将不可避免的长期存在。正是高校主流文化对各种非主流文化的整合作用才保证了民族高校的文化和谐,才使得在民族地区高校里,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又稳固了主流文化的统领地位。

二、良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的功能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该地区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该地区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高校的大学生文化作为高校发展和建设的文化基础,对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特殊功能。

(一)价值取向的导向功能

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作为高校大学精神的内核,必然会架构一个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价值引导和规范系统,引导和统一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民族地区高校群体来自不同地区,很多人长期生活在偏远的边疆、山区,长期受到闭塞文化的影响,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培养优秀、标准的高素质民族地区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塑造其完善的积极人格、现代的进步观念、开放的创新思维。高校校园文化能以舆论和精神感化的形式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进行引导,是大学生的精神源头。

(二)先进文化的扩散功能

民族地区高校文化通过高校文化主体参与社会的途径与该地区社会文化产生关系。民族地区高校是当地高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高地,其文化显然代表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在这种文化渗透影响下,其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文化认同中,最后由学生以家庭成员、家族成员或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行为方式辐射到各民族地区,从而影响并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再造,为其注入适应时代要求的内涵,从而实现了先进文化对各民族地区的精神塑造和文化统领目标。

(三)精神凝聚和冲突协调功能

民族地区大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文化活动过程中,不同民族特性、不同地域特点、不同表现形式的文化相互激荡融合,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他们的包容性。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从而强化了各民族的和谐,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生由于各自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常常在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表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常常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活动有序和谐健康发展,但高校主流文化可以有效协调各种文化冲突,使学生形成兼容并存的文化包客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认同观和国家认同观,使文化冲突转变为文化和谐发展的共赢。

三、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存在的问题

因为越来越广泛的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我国社会文化在世界各种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碰撞中,其发展模式、表现形式、运行体制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事业转型已明显进入了深水期。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各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体系也进入解构与重构的动荡时期,对本来就处于文化劣势的民族高校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来了严峻挑战。

(一)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

世界各种文化凭借我国改革开放这个平台强势渗入我们的社会,大量涌入高校,面对纷繁缭乱的各种文化大餐。大学生们在选择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一些充斥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文化形态被部分大学生追捧,扭曲了他们的道德观、成才观、生活观、交往观。误导了他们的价值评判。导致他们片面否定和鄙视本民族文化,一味迷恋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并开始解构和否定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

(二)大众文化冲击下文化追求的世俗化

大众文化由于其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娱乐性,给人们带来了明显的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等效果,使人们能够缓解紧张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个性解放、彰显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满足了他们的一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作为以抛弃对深刻文化内涵的追求为代价的“快餐文化”、“即食文化”,使得大学生们放弃了对理性层面的思考,使他们在沉浸于感官刺激的文化消费中日益低俗化、世俗化。在高校校园中,各种形式的选美、歌手大赛等时尚活动为当代大学生所推崇,以歌星、影星、球星为代表的明星文化充斥校园,使部分学生从农着装扮到言行举止,甚至性格气质,无不刻意追捧和模仿。这些现象非常明显揭示了大学生受大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浮躁心理。暴露出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已明显背离严肃文化。

(三)规范管理和正向引导的缺失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活动无论在组织、领导还是参与方面大多是一些文化社团或学生社团起主导作用,大学生文化发展尚处于自发阶段,作为高校发展的决策层对大学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显然重视不够。大学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学校的正确指导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不无联系。高校领导往往只重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对于高校发展的软环境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大学生文化的发展缺乏政策引导、制度保证和资金支持,发展受到了滞囿。

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有数途径

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深入探索,努力实践,找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内容:

(一)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文化的理论导向

在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文化阵地;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知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和服务意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抵制各种腐蚀思想侵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才能正确的吸取国外进步的文化成果和弘扬中华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校园稳定的政治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

(二)着力培育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文化的内核与灵魂,它是一所高校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教育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方面的结晶,它既是大学生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也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校园精神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各高校有意识地培植和引导才能为广大学生所认同。在大学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创建优良教风、学风、考风,努力创设优质高雅的校园育人文化环境。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多种教育形式激发广大大学生生作为“校园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积极培育学校意识。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传播平台

信息时代,高等学校作为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处于网络发展的前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生活空间,而且以其开放性、虚拟性、双向性、以及大容量性冲击着广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价倒取向和行为方式。它既是一个有丰富信息的资源宝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由于网络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又有技术优势,在网络里有他们大量的良莠不分、混淆视听的政治宣传,还有大量的关于色情、庸俗、暴力内容的网站、网页。对大学生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辟自己的正面宣传网站和网页。发挥网络的广泛性、直观性和迅捷性优点,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的社团组织基本包容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所以,加强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在校大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有效引导,确保大学生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要注重学生社团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社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向精品化、品牌化的方面成长与发展。这样,学生社团才能在管理、服务及学习上达到协调统一,从而发挥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五)加强领导和管理,总揽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全局

要搞好大学生文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一所院校党政领导对大学生文化建设认识高低,决定着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成果的优劣,进而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完成的顺利与否。大学生文化建设任务重,责任大,工作复杂,不论是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显性文化的建设,还是校园精神、人文精神等隐性文化的建设,都必须加强领导,这样才能做到学校整个工作不会顾此失彼,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建设对于维系各民族文化传承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推进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必须尊重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民族地区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进步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参考文献]

[I]林建鸿,论现代大学文化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7,(05)

[2]何致瑜,重视与加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3]张明志,浅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7)

[4]孙德四,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责任编辑:候庆海]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46:11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22:52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35:50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