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兴彬 王秀峰
大白菜在我国被广泛栽培,但春季栽培极容易出现抽薹、夏季腐烂,发生病害,虫害较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总结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现介绍栽培技术如下:
一、整地
播前一周左右,即应将地翻耕、整平、作畦。一般做法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即应及时耕地,耕地前每亩撒施优质厩肥7000千克,配施三元复合(混)肥60千克,随整地翻入。也可在厩肥中按其重量比加入30%鸡粪或羊粪后,每亩施5000千克,再配以高浓度蔬菜(叶用菜型)专用肥50千克。大白菜栽培,以垄栽为主,垄距65~70厘米,垄高15厘米左右,土垄上宽20厘米、下宽35~40厘米,成自然斜坡形土垄。作垄的“锦上添花”之举,是提前备好细碎的有机肥,按重量比加入30%鸡粪、5%豆饼、1%尿素后,混匀后堆酵使之充分腐熟,并加入适量药物以防地下害虫。作垄时先将垄底中央部位犁一深约8厘米浅沟,将有机肥撒入后再行作垄,然后灌水造墒并同时使垄沉实,这样,大白菜幼苗期根系即有“近水楼台”之便,农民朋友形象地称之为“早抱粪蛋”,极利于根系下扎和养分的吸收。
二、品种选择
品种间对低温的敏感程度有较大差异,品种选择也是关系到种植成败的关键之一。应选择春化迟缓、生育期短(50~60天)、包心早、灌心快、商品性优良、丰产、稳定、抗逆性强、耐热抗病品种。
三、播种期
播期是决定春大白菜栽培成败的关键。春大白菜播期越早,抽薹的可能性越大,播种过晚,包心期天气较热,雨水偏多,不利于包心,并且病虫害发生严重。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大,且年度间有较大的差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尤其是当年的气象预报,科学确定播期。一般可根据定植后莲座期气温12℃以上,结球期18℃以下的原则确定播期。目前,在大面积推广春大白菜以前,需经严格播期试验,不可为单纯追求高效益而盲目提早播期。为保证种植成功和延长供应期,可采用几种方法分2-3批播种。
四、适时定苗
从种子发芽至定苗,一般年景下苗龄约18天左右,期间应进行多次间苗。第一次间苗要尽早进行,否则易发生长脖子苗,使间苗后的留苗东倒西歪,难以正常生长,可在出苗后5~6天时,根据苗的强弱程度,留强去弱,注意留苗间距2~3厘米,尽量不使相互拥挤。间隔5~6天后即应及时进行第二次间苗,此时大白菜幼苗已有4片苗叶,条播时留苗距8厘米,穴播者每穴留苗3株左右,同样应尽量拉大其苗距。再过5~6天,进行第三次间苗,该次间苗应根据大田幼苗的整体生长状况予以留苗,间苗原则应是去弱留强、长势一致、长相相仿,按品种定植的株距,在其中间部位只留一苗,使大田中的幼苗均匀分布,株数为需定植株数的2倍,最后定苗时,隔棵去棵即可。间苗定苗的时间,应掌握在中午高温时分进行为好,由于条件的不适,一些弱苗、病苗便显出其病态,较易鉴别去劣。
五、大田管理
大白菜定植后,大田管理以促为主,早追肥,重追速效肥。定植8~10d,可用尿素150kg/hm2,加氯化钾或硫酸钾150kg/hm2溶于水后,用软管膜下喷溉。莲座期用三元复合肥225kg/hm2,于植株插穴施入。包心初中期用尿素150kg/hm2+硫酸钾225kg/hm2,溶于水,用软管膜下灌溉。至此,大白菜总施肥量约为氮素273.0kg/hm2、五氧化二磷115.5kg/hm2、氧化钾367.5kg/hm2,比例较合理。进入包心中期特别注意加强水分灌溉,这时大白菜生产迅速,耕水量大,而且气温上升速度快,容易出现水分供应不足。要勤灌水,最好是膜下灌溉,既防止土壤板结,又可充足供水。在莲座中期至包心中期,可喷多元素微肥2~3次,同时用0.5%~0.7%硝酸钙加萘乙酸50mg/L,喷2~3次,以防止干浇心。
六、病虫害防治
蚜虫是防治的重点对象。防治蚜虫必须从温室育苗开始,育苗场所应尽量避开虫源,一但传上蚜虫需连续用药将蚜虫根除干净,否则不仅影响幼苗生长,而且给定植后的虫害防治带来困难。氧化乐果乳油仍是治蚜的首选药,和消抗液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幼苗期浓度应低一些,防止药害,连座期以后可喷800—1000倍液,和敌杀死混用可兼治菜青虫。如有小菜蛾发生,可喷2000倍卡死克,需连续喷药2—3次,但连续喷药需间隔10—15天,以防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但田间一旦发现软腐病株应及时连根清除,以减少病菌随雨水传播。
七、及时采收
早春大白菜应及时上市,在叶球8成硬时即可采收上市,过熟采收易腐烂,影响商品性,如有抽薹应未影响品质时就提早采收。
(作者单位:151818黑龙江省巴彦县黑山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