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2012-04-29 08:18:20邵帅
商场现代化 2012年1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综述理论

邵帅

[摘 要]随着“城市病”的蔓延,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在回顾宜居城市概念起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宜居城市 理论 综述

“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一、宜居城市概念的起源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被逐步认识并广泛使用的概念。回溯城市发展历史,其含义肇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范围城市化发展浪潮而出现,旨在解决工业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和有机的城乡动态平衡体,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关于城市宜居性的研究的起源,普遍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该论著中作者第一次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和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二、国外宜居城市的相关研究

1、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

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4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1976年,联合国在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上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目前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己经较为深入,美国最早对宜居城市(Livablecity)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0 年代,从温哥华到华盛顿都以本地城市为研究主体,提出关于宜居城市的理念以及建设的具体措施。约翰斯顿(Johnston,1973)等学者在研究三大影响人们对居住区的舒适度评价的因素主要是:人之外的环境要素、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要素、居住区位置。卡普等学者(1976)在调查旧金山居民对影响居住区位选择的环境因素。1980 年代以来,宜居城市研究成为热点,1985年由 Henry Lenard 发起建立国际宜居城市研究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IMCL)Conference),把宜居城市研究推向新的高度。Lenard在《P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中提出了作为宜居城市的9 个原则,从个体、群体、城市目标和城市功能充分考虑了宜居城市的发展内涵。诺克斯(Knox,1995)将宜居的要素为6类,分别为美学、邻里、可达或流动性、安全性、噪音、烦恼。之后Casellati.A、Salzano.E、Hahlweg.D等学者在1997年举行的会议上分别发表了《The Nature of Livability》、《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The City as a Family》。E.Salzano 从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我们的足迹),尊重我们的后代。D.Hahlweg指出宜居城市是这样一个城市,能有健康的生活,有机会能够轻易地交通,对孩子和老人来说很安全,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宜居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Pale指出,宜居城市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所有的人都感到亲切舒适,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都保存完好。在此之后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荷兰)等也展开了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和评价。大卫·史密斯(David L.Smith)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体现城市规划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而Mike Douglass 建立了一个城市宜居性模型,该模型由环境福祉、个人福祉、生活世界组成。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全球性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对宜居环境的研究日益关注,国际住房及规划联盟(IFHP)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的9 项标准。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纷纷出台了符合各国国情的21 世纪议程,多把人居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特别是1996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明确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宜居性被提上了全新议程。Asabi(2001)提出可持续性也应该是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在城市规划中,把人居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置于重要的地位。Pecans(2002) 认为宜居性有两面,一面是适宜居住性,一面是生态可持续性。第一,适宜居住意味着工作地足够的接近住房,工资水平与房租相称,能够接近提供健康生活环境的设施。第二,适宜居住也要能够可持续。对工作和住房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市民不能用绿色空间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E.Salzano则认为,城市宜居性应该具有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作用,即尊重历史的足迹,能够保护留存未来的场所、建筑和城市布局;同时,也尊重我们的后代。Timothy D.Berg 认为,宜居性的核心思想就是重新塑造城市环境;在城市形态上,要建设适合行人的道路和街区,恢复过去的城市肌理;在城市功能上,强调城市的工作、居住、零售等综合职能,增强城市的多样性,使其变得更适宜一般市民的居住。

2. 国外关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角度进行研究。城市宜居性评价一般有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前者通过问卷对市民进行调查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者通过G1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以建立定量指标体系;亦有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的。例如,葛坚和Hokao Kazunori 用客观数据来解释市民的主观评价,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关系等式体系从而找出主观感受与客观数据之间的关系。Gideon E.D. Omuta 则尝试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主要从就业、住房、公共设施及服务、教育、负面事件、经济社会等6个因素对尼日利亚首都贝宁市的社区生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把6个要素的评价排名加总,得出各个社区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然后再访问社区居民对前五个维度的满意度,根据满意的百分率对各社区的主观评价进行排名;最后,对市民的主客观评价进行综合分析。

2000 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原则之一。在2001年《巴黎城市化的地方规划》提出将城市生活质量作为巴黎规划和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确保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境。2003 年城市绿化国际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创建城市可居住环境”的概念,这是比较明确的接近宜居的提法。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2003 年的《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更是将宜居城市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好奇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个人尊严保障、公共设施的无差别共享、和谐的城市氛围、公众参与和管理授权等相关原则。2003 年城市绿化国际论坛上有学者提出“创建城市可居住环境的概念,这是比较明确的接近宜居的提法。联合国人居署提出的口号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充满和平、和谐、希望、尊严、健康和幸福的家园”。2003 年的《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更是将宜居城市的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并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好奇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个人尊严保障、公共设施的无差别共享、和谐的城市氛围、公众参与和管理授权等相关原则。2004 年2 月发表的《伦敦规划》中,将“宜人的城市”作为一个核心内容加以论述,提出了建设宜人的城市、繁荣的城市、公平的城市、可达的城市和绿色的城市发展目标。宜居城市环境己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三、国内宜居城市的相关研究

1.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

国内的研究起始于 1990 年代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吴良镛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他提出了采用分系统、分层次的研究方法,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艺术、技术等方面综合的考察人类的居住环境,由此创建了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国内研究认为,一个“宜居城市”要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要以人为本,并可持续发展。宁越敏(1999)等在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关注人居环境的变化机制。李王鸣(1999)、陈浮(2000)、刘旺和张文忠(2004)、王茂军(2002)等也分别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以杭州、南京和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工作。张文忠等(2005)对居住空间区位优势和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进行了分析。李丽萍、郭宝华(2006)界定了宜居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宜居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安全诸方面的内涵,提出宜居城市的七大判别标准。程前昌、胡大胜(2007)分析宜居城市判定标准的难点,提出相应的措施,并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模式。任学慧等学者(2008)从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两个角度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和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专业机构零点集团与《商务周刊》联合调查的中国宜居城市。但是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仍不成熟,评价方法体系仍未系统建立。国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利于“生活”的城市、好的生态环境、社会与人文环境。《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把城市的宜居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要适宜生活居住,又要适宜创业发展,这都是“宜居城市”所拥有的两大特征,广州已将宜居城市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上来。

“宜居城市”在规划的层次上首次被提出来是在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宜居城市是指北京能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舒适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此后,宜居城市概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宜居城市成为理论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各界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中国城市首次把“宜居城市”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天津、上海、成都等也都在制定规划,准备将自己所在的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城市”。上海市政府认为维护上海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为营造上海“宜居城市”的良好环境,为确保市民百姓持续分享上海经济发展的成果。他们是从城市市民的居住工程来理解“宜居城市”的,可以说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宜居城市”要有一个好的房屋居住环境。成都市树立了构建成都“从山水名城走向生态新城”的构想,为成都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搭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徐州市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 年)》从科学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等角度对宜居城市的方向做了一种定义。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机构来认定某个城市是否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也没有一个城市被称之为“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标准正作为一个课题在研究之中。有的专家认为“宜居城市”应当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也有人认为“宜居城市”就是最合居住的城市。

四、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的阶段划分

从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关于宜居城市研究的起源。从最开始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成为一种概念,到《雅典宪章》将居住纳入人类四大功能,接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居住环境的概念。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首次针对城市宜居性提出质疑和探索,这是关于宜居城市研究的开端,引起广泛的关于宜居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宜居城市研究的发展阶段。宜居城市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得到全面的发展,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涉及了多个方向及多个领域。20世纪70年代主要关注于居民生活、居住条件,以及自然、生态等各种环境的适宜,此阶段主要有美国广泛的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温哥华城市建设原则,人居大会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宜居城市的研究成为各国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的热点课题,研究方向呈现多样化发展,将城市功能、目标纳入其中。成立了关于宜居城市研究的权威组织IMCL;紧接着各国相继公布《21世纪议程》,将宜居城市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来;并提出了健康城市概念。

第三阶段为宜居城市研究近期深入发展阶段。此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添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加强交通、个人、公平等多方面的研究,研究更加细化、深入透彻,研究方法更加多样。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城市已经将宜居城市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中去,诸如温哥华规划加入公平原则、巴黎规划强调生活质量、伦敦建设宜人的城市等。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是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这个阶段首次提出了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概念,创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第二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宜居城市评价体系的建立、宜居城市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等方向为重点,深入探讨宜居城市的概念。

第三阶段为近代发展阶段:在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位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研究,包括经济、社会、空间、文化、安全等内容,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宜居城市理论用于城市规划实践中,进行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最主要的特征是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

[2]董晓峰,杨保军.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

[3]高 峰.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 李业锦,张文忠.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

[6]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综述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SEBS改性沥青综述
石油沥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赛季综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中亚信息(2016年6期)2016-08-12 01:46:26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8
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选择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