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出版科学专业的好教材

2012-04-29 07:49:08宋应离
出版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编者原理

宋应离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编辑学在我国的兴起,部分高校陆续设置编辑出版专业。为适应教学需要,部分编辑出版专业教材相继出版。由于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编写教材缺乏经验,在出版的教材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教材学术性、理论性较强,过分热衷构建学术体系,与编辑出版实际脱离;二是一些教材过多地侧重出版流程的描述,以及编辑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具体技术的介绍,缺乏理论探讨和出版规律的总结,也不完全适应教学的需要。近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的由吴平和芦珊珊编著的《编辑学原理》,在吸收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跨越,是一部既有理论性,又重视知识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的适合教学需要的好教材。

通读《编辑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从内容上看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理论有高度。一部好的学术著作或好的教材,首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是一部著作的主脑或灵魂。理论是人们社会活动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揭示。它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诚如《人民日报》2011年9月22日《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一文所说:“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原理》一书不论在讲编辑理论、编辑活动规律、编辑者的素质修养、编辑过程、编辑实践或者讲述编辑出版发展的历史,编者都能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考察编辑活动,把作为编辑出版的传播活动建立在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这个大局的前提下加以阐释。如在讲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时,《原理》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其中强调了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意在说明编辑工作者只有对政治全面深刻的认识了解,才能自觉把握出版工作中的方向。编辑只有具备明确的政治意识,才能决定文化的选择与传播。编者在此还强调了强化政治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澄清了那种认为讲政治就不能提市场经济的糊涂观念。全书处处从理论高度考察文化出版的复杂现象,可视为本书的一个亮点。

二是论述有深度。所谓深度是指编者在论述某些问题时,不是就事物的表面作浅层次的描述解析,而是着眼于从隐蔽在事物深层次中的问题加以挖掘,透视事物的本质,强化人们的认识,如编者在讲编辑的价值时从七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述。既强调编辑是出版物的首要责任人,编辑是出版部门的中心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又强调编辑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接受的中介。如何看待编辑的中介作用,以往的论者,多从编者与作者、读者处在中间地位,三者相互协调,使作品适合读者需要,说明编辑发挥的中介作用。《原理》一书在讲这一问题时,一方面强调编辑从出版的角度对作品施加“力”,尽管它并未改变作品的实质,只是改变了作品的运动状态,为作品加“值”,扩大了作品的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又强调编辑还担当着个性化作者与社会化读者的中介作用。而将作者个性与读者社会化的共性有机统一起来,就需要编辑的学识、智慧与眼光。从而把编者的中介作用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对我们认识编者的价值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三是知识有广度。本书共七章,既有编辑理论、编辑活动、编辑史、编辑思想的详细介绍与概述,又有对具体编辑过程诸如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的具体评析,涵盖了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基本原理分析,又有典型案例的剖析,少的是抽象空洞理论铺陈,多的是对基本知识概念准确的解读,做到理论分析与具体案例的有机融合。知识面广,操作性强,很适宜在校学生学习实践。加之全书文字简练,有些问题,不展开详述,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宽广的思维空间。

本书还有诸多其他亮点,这里不展开一一论述。然而,从更高要求看,尚有不足之处。章与章之间在内容与篇幅上不够均衡。第二章讲编辑活动时,涉及历代编辑出版活动过简,应稍加文字,勾画出中国出版史概貌,使学生对中国出版史有一个整体轮廓的了解;编辑过程列举三章,有些问题讲得过细,再概括些为好。

(《编辑学原理》,吴平、芦珊珊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200页,定价24.00元。)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编者原理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02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保健医苑(2020年1期)2020-07-27 01:58:18
编者语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编者有话说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新闻传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16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编者语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