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力石
自从7歲时从河北到北京与我团聚,女儿再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三年前那个仲夏之日,她即将赴美求学。我的同事和她的同学都到首都机场T3航站楼送行。大家轻松说笑着,以不同组合拍照留念。只有我和她妈妈是局促的,一直到登机时刻来临。她在和妈妈拥抱时,两人才突然难以自制。我平静如常地拥抱了女儿,看着她转身走进国际出发口。她没有再回身。望着她渐行渐远的瘦小身影。感觉胸中被抽空。
回到家。少有地点了棵烟,看着灰蓝色烟雾悠然飘散:夫人则不停地擦桌扫地,好像家里的灰尘打扫不净。
她第一条报平安的消息于两天后通过MSN从曼哈顿发来,此后,有关她租房、上课、穿衣、做饭等的留学经历陆续发来。在北京连米粥都不会煮的她,居然有一天发来一组照片:鸡蛋炒青椒、清炒扁豆和盛满半铁锅的红烧肉。这一件件“艺术品”。是她独立生活的旁证。我看着照片中的红烧肉。欣慰又伤感。
北京和曼哈顿从此连结在了一起,所有关于曼哈顿的消息都被关注。那里下雨了。北京会感觉潮湿,那里下雪了,北京会感觉阴冷。和女儿交流的日子可谓“黑白颠倒”,晚上和她视频时。我们说,晚上好,她则回应:爸爸妈妈,早上好呀!
日子在期待中流逝,我们一家都在迎接一个重要日子的莅临——纽约大学的毕业典礼。早在半年前,她已制定出我们在美期间详尽的旅行计划,哪天去帝国大厦,哪天去华尔街,哪天去中央公园。哪天在哪儿品尝特色冰激凌……由于赶上了在线认定签证,美国使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字不差地顺利完成所有英文表格,我不厌其烦地苦练基本功,不亚于考了一次托福。
纽约大学的毕业典礼是此行的重头戏。典礼在纽约闹市区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举行,场面盛大和气氛热烈是我没有想到的。比较国内的毕业典礼。无论从仪式还是规模方面,都更为正式与隆重。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盛典,亲朋好友皆衣着鲜亮,笑逐颜开。
置身充满现代感又不失庄重典雅的林肯中心礼堂,让你有一种时空交错感。喧闹的大礼堂静下来后,一支演奏着苏格兰风格乐曲的乐队,导引着纽约大学紫色旗和硕博们步入会场。我在队伍中看到了身穿紫色硕士服的女儿。她化了淡妆,漂亮而精神。到了宣读毕业生的名单及其专业的时刻。我看到。每宣读一位。便有一个亲友团站起来,欢叫学生的名字,此起彼伏,声如海浪。毕业生随后上台,接受女院长的拥抱并合影。
好不容易在欢呼声中听到了女儿的名字。没想到女儿的同学或家人也代我们欢呼。她稳步上台,从容优雅地接受了女院长的拥抱。并和院长说了些什么。这一刻让我浮想联翩,她乃至我们全家为了这一刻吃了多少苦!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参加了无数的考试,可谓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我为她而自豪。当晚,我们走出纽约地铁6号线第33街站时。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为这次毕业典礼而特意亮起的紫灯。
旅游方面则按照女儿的计划出行。和所有在美旅游的国人一样,走的也是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最为经典的观光路线,景致精彩纷呈。迪斯尼乐园的梦幻世界,大峡谷国家公园的险峻恢宏,拉斯韦加斯的奢华琦丽。南街码头的旧时光阴。巴尔的摩的海滨风情,华盛顿地区的庄重气度,丹麦城的异国情调。赫氏城堡的神秘光景。第五大道的名牌店……
一路上,快乐、开心伴随着我们。即使在国内。一家三口这样出门旅游也不多。异国风情和血缘亲情的融合,给了我们双重的享受。在硅谷旁的喜来登酒店入住时,我们一起去逛超市。相比北京。美国的超市品种更丰富,产地更是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价格如果不换算,比国内要低许多。恩格尔系数低也表明了美国生活的富裕程度。我少不了要往购物车中放几瓶美国高桶百威啤酒和小瓶装葡萄酒,从此过上了革命小酒天天有的幸福生活。女儿时常会在我抱怨陪她们母女逛街而劳累过度时取笑我:老爸,小酒天天有还不知足呀!
我们加入的这个团如同一个联合国旅游团,全车的五十来个游客。来自欧美亚洲的十多个国家。一车子人都在嚷嚷,互相又听不懂在说什么。让人感觉既新鲜又怪怪的。美国旅行社的管理和服务相当规范。我们先后经过四五位导游。都比较敬业,当然要起小费来,也都不含糊,先用小喇叭广播一番。然后从车头收到车尾,每收一个必会躬身道谢。有一位华裔菲律宾小伙子。专门负责带团迪斯尼乐园,热情、幽默且狡猾。他的中文挺溜。但并不认中国字,他指着一家中国餐馆的招牌对我说,只认识那个“水”字。据说,他因为吃个人票和团体票的差额。一个旅游季便可赚得上万美金。
美国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特点让我感觉新鲜。这是一个崇尚自我,又能把张扬个性和约束自我较好融合的国度。比如美国各州对于售酒饮酒都有严格限制。在美国的许多超市、食品店,很难看到酒,白酒更是难觅踪影。据说售酒必须具有专门资质。我几次想喝点啤酒过过瘾都没找到卖酒的。有一天,从旧金山开往洛杉矶的半路上,在一个工厂名牌直销店旁边。我总算看到了心仪已久的百威。结账后,那位高大壮实的黑人售货员递了一听啤酒后。又递给我一个纸袋。女儿一旁提醒。“这是让您包啤酒用的。”花钱买啤酒还怕人看见?着实胡涂。后来一留心,大街上确是没看到过国内常有的各种场合自由畅饮甚至豪饮的景象。也有例外,那是在拉斯韦加斯的狂欢之夜。
对出国前的女儿。我当然是了解的,她出国前,甚至此次我到美国之前,在我的感觉中,她就是一个时刻需要父母关照的孩子。在去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路上,长途颠簸让她沉沉入梦,在我的腿上足足睡了两个小时。我保持着军人般的标准坐姿直到目的地。
看着她香甜的睡态。我止不住忆起往事。她小时候在火车上就是这样睡在我腿上。作为一个父亲,她的个性,她的特长,她的不足之处,我都心中有数。没想到,一直信奉知女莫若父的我,仅仅十几天时间,对她的认识完全被颠覆。我惊异于她的成熟与细致。在北京时,她娇弱、娇贵,不做家务,也不会做家务。在曼哈顿生活的这两年时间,她像变了一个人。做事情有了周密计划,处理事情还有些老练老到。不仅是我们外出需要她来翻译。地方不熟悉需要她来领路。甚至连吃什么喝什么,也要她来照料。被人照顾,这是我此生才有的感觉。
关于此次旅行,她计划了每一天每一个时段的行程。比如到哪家商场购物。在哪家饭店吃饭。只要是她吃过的,感觉好吃的,都要让我们一一品尝,安排我们几乎遍尝了曼哈顿岛上各种风味的冰激凌和各样西餐,其中最有特点的是那家光头佬巧克力酒吧,甚是有趣。各式点心巧克力、冷饮巧克力、小吃巧克力,样样离不开巧克力,甚至酒吧的大厅里。从上到下布满的粗大的透明管子中。流动的也是液体巧克力。
临别美国之前。女儿还有一个特别的安排,请美国女同学杰西卡、印度女同学瑞蒂卡和她们的母亲一起吃饺子。借我们来美之际作一个答谢,这显示出了她的良苦用心。头天晚上,我们一起到唐人街的超市买了前臂尖、排骨、茄子、户子、佐料和饺子粉。次日一大早,我和夫人开始忙碌。为了保证中国菜的质量,我在北京时特意照着菜谱做了若干次试验。热菜、凉菜准备好,又调好了饺子馅儿、擀了饺子皮儿,这时,杰西卡、瑞蒂卡她们先后来到。女儿和她们显然非常熟悉,又是拥抱,又是说笑。中国人讲究在家靠父母,外出靠朋友,女儿深谙此理,她和外国人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也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对方的帮助。从女儿寄回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她的许多节日和聚会是在美国人家里度过的。
两位母亲到底是家庭主妇,虽说是头一次包饺子,但包出来的饺子像模象样。让我意外的是。她们非常喜欢吃我的清炒户子。杰西卡还对那瓶香醋发生兴趣,她用相机拍下了醋瓶的特写,说要到超市买同样的醋。美国菜好吃,特别是比萨、色拉、热狗等,但缺点是太甜,菜量少。如果把中西餐结合起来,换着花样吃,那是最好的了。
回国前一天,开始往行李箱放大包小包的服装、干果、巧克力等,因为东西太多,我竟然没能放下。一旁的女儿说了声“还是让我来吧”。于是像一个小伙子一样重新装箱,她把所有的衣服都成卷儿排列。该放的都放进去了。然后坐下来,整理给我买的一种增强膝关节胶质的保健药,还在一张纸片上一一写好服药时间、药量,黄色的服几片。白色的服几片。
回北京那天,女儿和另一位回国留学生同租了一辆面包车送我们。登机手续办得十分顺利,我们顺着隔离绳走向安检口,她和妈妈紧紧拥抱了一会,在和我拥抱时,眼泪还在流。想着一家人又是大洋相隔,难得一聚,不免惆怅。过了安检口。我们看着她离开后。随即在到免税店闲逛。其实女儿并没有马上离开机场。她一直在眼界所及的范围望着我们。以往,不论她到哪儿,总是在父母目光的注视下的:此次,我们的背影则是在她的目光注视下消失的。
女儿大了,她廑得惦念渐渐变老的老爸老妈了。
责编李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