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自然绽放

2012-04-29 06:29宋立文李士龙王志东
中国德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德育学校文化

宋立文 李士龙 王志东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这熟悉的旋律,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那位因救丹顶鹤而牺牲的“仙鹤姑娘”——徐秀娟。或许您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素有鹤乡之称的盐城。人们不禁感叹:该是多么善良、纯洁的心灵才能让这位不满23岁的女孩甘愿为一只丹顶鹤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拥有舒展的心灵。孩子的内心是一块最单纯、最柔软的角落,被感动、被震撼、被净化都不是难事,难的是能找到与他们心灵对接的通道。多年来,盐城教育人始终观照学生的心灵,寓德育于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之中、于真诚细腻的爱的包围之中、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丰富活动之中,力求使德育触及灵魂,滋养生命。金秋,记者专程来到盐城,聆听心灵之花自然绽放的声音。

文化,为德育启智

说起盐城,很多人会联想到“盐”。没错,这里是有两千多年产盐历史的广袤盐区,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用自身特色来命名的城市之一。不仅如此,这里还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的圣地,是全国拥有最长海岸线和最大面积滩涂的沿海城市。盐城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它蕴育出传承老一辈革命者风格的红色文化,蕴育出反映盐城历史变革的银色文化,蕴育出展示盐城富裕与文明成果的绿色文化,成为让盐城人引以为豪的“三色文化”。辉煌灿烂的“三色文化”赋予了盐城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盐城德育注入了灵气与生机。

任何学校,没有文化意义,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学校的文化意义存在才是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盐城市以“三色文化”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为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的“立行德育、立智德育、立根德育、立魂德育”提供了文化引领,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德育创新品牌。

来到东台市三仓镇中学,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浓郁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一进校门,接近“哈佛红”的深红色主体建筑——粟裕楼映入眼帘,粟裕楼上“红色教育”四个大字鲜艳夺目,令人不由得联想到迎风飘展的五星红旗。在学校的红色文化广场,有一块象征着“坚定、果敢、质朴”的校魂石矗立在广场中央,显得格外醒目。七株红叶李叶红似火,象征着苏中“七战七捷”,由师生们亲手搜集的石磨、碌碡、木质独轮小车以及粟裕等革命家子女就读小学的大理石门窝等,陈列于广场南侧,使得“红色广场”的革命传统内涵更加丰厚。

在王升校长的介绍下,记者得知,三仓地处苏中革命老区,学校德育抓住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它作为一种具有鲜活文化性的教材,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漫步于校园,记者看到在教室走廊和室外宣传栏等醒目的位置悬挂着陈毅、粟裕、黄克诚、陈丕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肖像,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更是随处可见。学校还建立了“红色之声”广播站,经常播放红色歌曲,宣讲革命故事,既活跃了学生身心,也让学校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气息。记者应邀观看了该校“红色艺术团”精彩表演的视频,他们讲红色故事,编红色舞蹈,唱革命歌曲,说革命快板,跳红色秧歌,舞动了红色精神,浓厚了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学生的心灵在红色书香中浸润,红色种子得以真正在学生的内心中生根发芽。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收到了显著效果。陪同参观的三仓镇中学周建军主任说:“只有让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扎根学生的心灵才不会使其杂草丛生。” “我们学校的德育效果能够做到‘不反弹”,王升校长自豪地说,“学校旁边的一家网吧,开业不到一个月,就自动关门了;以前学校周围会出现街头小混混,打架斗殴事件,如今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盐城市第一小学一直倡导“以文化人”,在接纳、传承和提升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蕴蓄积淀,多元整合,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质,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市一小的大门口,深深地镌刻着校训:“每日必问。”

张斌校长曾对这一校训作过精辟的解读。他说,“每日必问”这个“问”字,应该是学问之“问”,是问题之“问”,是问心无愧之“问”。学生,那就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情地问自己、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网络……在问中学,在问中长见识,在问中增智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在问与答之中传递情意,在问与答之中淬炼思想,在问与答之中破冰航行。

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的建设都着力营造一种与学校精神文化相融的审美意境和氛围。徜徉在一小校园内,独特的绿灰色建筑深沉、稳健,标准体育场绿草如茵,科技楼和儿童剧场设备先进,季相景观造型别致,学校“三风一训”被布置在校门口或升旗台等醒目的地方,时时给师生以启迪,三栋教学楼命名为“至真、至善、至美”,寓意为教学的追求……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浸润着平等、宽容、理解与鼓励。此外,绿色校园也是一小的校园文化特色。食堂在不断更新菜式、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教育学生爱惜粮食,把“粒粒皆辛苦”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在六一幼儿园,每个班都有一个废旧材料箱,各种盒子、瓶子、易拉罐都是老师和孩子的宝贝,用废旧物品制作而成的丰富多彩的玩具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和变废为宝的意识。

学校就是通过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文化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于无声中体会德育的美和力量。

感爱,为德育奠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的爱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盐城市积极开展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爱力,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怀,构建爱心教育的师德团队,形成了全市上下爱心教育的德育链条。

在革命老区响水境内,有一所市红十字会旗下的博爱学校——响水县红十字博爱小学。该校是在2003年9月成功创办全国首家红十字博爱(孤儿)班的基础上,由江苏省红十字会、香港苏浙沪同乡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共同创建的江苏省第一所红十字博爱小学,为全县及附近地区孤儿、残疾人及单亲特困子女提供食、宿、学全部免费的高质量小学义务教育。爱心教育在这所学校体现出一种博爱精神,体现出一种道德的关怀,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

来到解放路教育集团,你会发现,爱已悄然成为一种习惯。这种爱,是校长对教师的敬重,更是老师对学生的贴心关怀。

殷广平校长常常告诫集团的领导干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想要让老师去爱学生,你首先要学会去爱老师。”

冯老师是学校从市外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引进的优秀教师。当年风华正茂的冯老师只跟殷校长见过一面,就放弃了原有的一切,来到了解放路集团。加入到解放路集团以后,她受到了学校校长多方位的关心和照顾,迅速融入学校爱心教育的洪流,成为学校爱心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兵。

在解放路集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得具体实在。2009届高三年级4个班级,142名学生,21名教师,教室和办公室都在6楼,所有老师都只教一个班,实行导师制,每天早上与学生一起到校,晚上放学后与学生一同离校,真正是朝夕相处,亲如家人。高三学生可以向任何一个高三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也能叫出所有高三学生的名字,并且了解所有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们则倾注更多的心血。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正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爱使 “爱满校园”由口号变成了伸手可触的现实。

把目光转向其他学校,我们同样欣喜地发现,一批批道德模范为我们彰显了新一代教师形象。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盐城中学高金章老师对学生的爱,细致但不盲目;真挚中更见艺术。他20年如一日,始终在“四心”上下功夫: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很“细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诲人不倦,有“耐心”;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上进,巧妙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研究学生心理,选择合适的方法,拉近师生距离,会注意“攻心”。他曾连夜送住校生陈晓雨同学住院抢救,在手术单的亲属栏里写上自己的姓名,并在学生病床前陪护至天亮,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细心呵护父亲早逝的许德友同学,每周以了解班级情况的名义请他到自己家中“协助工作”,包吃包穿包进步,情同父子;无数次促膝谈心和家访,挽救沉溺网络、自甘堕落的张晨同学,帮助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此外,他还非常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主和自信的能力,力图使所培养的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能有这样一位班主任,是学生的幸福,更是学校的幸运。

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镇第二中心小学邵海霞老师,始终满腔热忱的关注“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10多年来,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先后收留了12名“留守儿童”,无偿为他们提供食宿,为他们垫付学费、医疗费,热心辅导他们的学习。在她的精心照料和耐心辅导下,12名孩子不仅全部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还有7人先后考取了大中专学校和高中。她用一个母亲坦荡的胸怀和强烈的责任感,用自己柔弱的身躯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艳阳天,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兰)爱,在课堂上生根,在校园里传递,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中集聚。正是无数饱含着爱的教育工作者在辽阔的盐阜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充满深情的爱的交响曲!

自勉,为德育扬帆

很长时间,升学率的压力使德育陷入不得不为智育让路的尴尬境地,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人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对于作为万物灵长的、具有可塑性和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为什么却只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育不是把所有的学生塑造成呆滞、同一的产品,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学生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培养好的品质。“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盐城市积极开展学生的自勉自律教育,在学生评价机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东台市实验中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学生不再以成绩高低论成败,而是形成了“新三好”的学生评价机制,即“在校做‘合格+特长+全面的好学生,在家做‘勤俭+孝敬+感恩的好孩子,在社区做‘公德+责任+模范的好公民”。学校、社会、家庭三维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没有减少学生争评的机会,而且使更多成绩普通而品德优秀、个性张扬的同学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肯定,促进更多同学能够在个性化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随后,多元评价机制在全市得到推广,从此,个性发展为学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5月的校园,彩旗飘扬,歌声回荡。30日下午,市一小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校区处处洋溢着节日般的喜悦。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议现场暨江苏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揭牌仪式在田径场隆重举行。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六个多月,但是提起这一“盛事”,吴红明副书记依然是一脸的自豪与幸福。当日,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参会代表们奉献了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在实小田径场上,随着动感的音乐,两千多名小足球运动员跳起足球韵律操、做起足球游戏、展示足球基本功,一个个身着鲜艳服装的同学们在这绿草茵茵的足球场上,尽情挥洒着汗水,放飞着青春的足球梦想,用活力与激情诠释着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展现了儿童的蓬勃朝气,绽放了少年的青春风采,热烈的气氛感染了来自江苏十三个地市的与会代表们。

多年来,市一小教育集团倡导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从而逐步达到自己争取成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舞台,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张扬生命,展示生命的姿态和精彩。世纪之交,市一小在发展学生个性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而成效卓著的探索和实践。以少儿社团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和亮点工程,先后组建了全国首创的“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苏北首家“少儿科学院”和蓓蕾艺术团、丹顶鹤少年文学社、希望少儿书画院,少年警察大队、蓓蕾广播电视台等十大少儿社团。校园里学生活动如火如荼,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时时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乐园和精神家园,学校的教育也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生命质量的优化过程和人生价值的提升过程。

在着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解放路教育集团的开放办学也是可圈可点。“开放办学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视野。”解放路实验小学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到上海东方绿舟参加军训夏令营;组织学生赴北大、清华参观,在著名高等学府与优秀大学生互动交流学习心得;组织100多名学生远赴美国、英国、韩国作短期访问,领略异国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定期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讲学,每年都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高校的20多位教授来校为同学们开讲座。

“解放路的学生很阳光!”清华大学江苏招生组组长周明胜就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进入清华大学深造的5名解放路教育集团景山中学的学生都多才多艺并富有创造力。从小学起就在解放路教育集团上学的孙琳杰如今已融入清华园的学习和生活。她来母校与学弟学妹交流时,还不忘嘱咐大家要广泛汲取知识,特别要注重阅读,在阅读中拓宽眼界、学会思考,打通学科之间的关隘,让文理变得相通,学习变得轻松。成绩的优秀只是一时,而开朗热情、富于担当的精神特质却将伴随孙琳杰的一生。

教育的土壤一如自然的土壤,有了充足的养分才能生长出茁壮的禾苗。盐城德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文化的熏陶、爱的滋养和张扬个性的空间,正如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当理智、情感、身体三者处于完全地和谐时,心灵的绽放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到来。”

责任编辑/南丽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文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