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网络“门”时代

2012-04-29 05:21:40钟颖彭光芒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暗喻风险社会

钟颖 彭光芒

【摘要】大量涌聚的网络门级事件,宣告了网络“门”时代的到来,通过对门事件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网络门级事件的时期变动。网络“门”时代有自己的暗喻,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态群样,群体情绪宣泄下的网络门文化值得思考,过多的自由被滥用后便是自由的贬值,尤其是“90后”年轻一代在网络中的早熟困窘应该被关照。

【关键词】暗喻;门内人;门外人;宣泄;风险社会;童年消失

网络“门”时代到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介作为信息的工具衍生无限的功能,给生活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网上出现了很多传播事件,网友将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超强娱乐性事件,取名为“XX门”,只要打开电脑,门事件便铺天盖地而来,整个网络似乎已陷入一个“门”时代,各种门层出不穷,“诈捐门”、“下跪门”、“兽兽门”、“阳台门”、“卧室门”……门纵横各大网站,横跨诸多领域,但凡有负面事件,必然会被冠以“门”字。

在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中只要输入“门事件”关键字,就可以找到海量信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门事件在网络中占据了大众较多的注意力资源,因此我们把门事件传播的网络称为网络“门”时代并不为过。

网络“门”时代发展历程

门事件源头。“门”在新闻媒体中的用法起源于“水门事件,”自从这次著名的政治丑闻之后,“水门事件”就被广泛用来表示一些政治上的丑闻,比如现在有英国首相的英国版“水门事件”,指发生在英国首相布莱尔身上的政治丑闻。后来“XX门”又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现在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而是代指任何新发生的一些丑闻或新闻(不一定是丑闻),这些新闻只要是具有新闻效应,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的事件,都被冠以“XX门”。在中国,“XX门”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是在2008年“艳照门”事件。

门事件网络发展历程。Google搜索引擎工具中百宝箱的时光隧道,以门事件为关键词,限定日期范围可以得到一个简单按照各年搜索数量自动生成的图形,其中由2000年开始,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门事件最有典型意义。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每年的发展起伏不定,但总的趋势是上升,门级事件由最初的小型新闻标题的阅读到广场式群体狂欢。

通过对门事件的分析,发现门级事件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聚涌的方式。2001年至2005年中我们发现门事件的消息多是国外的新闻,数量也较少,没有可比性,但自2006年各种门事件蜂拥而至,在2008年由艳照门点燃了门事件传播高潮。2009年网络整顿后门事件有所下降,但是门事件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应有尽有。到了2011年,“XX门”事件已经形成了集群,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超强娱乐性事件都可以取名为“XX门”。时至今日,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专门以门事件为集合的网页。

2006~2011年门事件时期划分。为了更好地解读门事件,尤其是在中国网络上出现的门事件,我们将2006年以后的门事件进程简单地梳理:第一时期,即潜入期(2006~2007年)。门事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主要是在财经和体育领域。门事件显得比较平静没有引起过多注意,其性质是负面消极的。正是门事件的负面性让门事件进入人们的关注视野。第二时期,即大爆发期(2008年)。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点燃了门事件的传播,唤醒了整个网络对门事件的疯狂搜索和传播,在平面报纸媒体上艳照门事件连续两个星期成为香港各大报纸的头条。以此为分水岭,门事件升级为娱乐化时代最重要的头条,此后各种娱乐消息,尤其是带情色的消息大多被冠以“门”。总体上看,2008年门事件特点大多以娱乐圈为主,平民化门事件开始出现但数量不是很多。以“门”命名的各种事件,包括企业和个人均为负面性。第三时期,即休整期(2009年)。2009年国家对网络开始实行管理,网络上门事件的消息收缩量有所减少,但是各种消息被冠之以门已经成为网络的常见做法,门事件成为网络负面消息的代言词,门成为网络最流行的后缀词汇,各个领域的门事件层出不穷。第四时期,即全面爆发期(2010年~至今)。门事件的消息量非常大,在2009年的压抑期后全面回升。在网络上出现了以门为标题的网站,专门收集门级事件,并将门事件分类。几乎每个月都有门事件出现,XX门开始成为集群事件的代名词。

解读网络“门”时代

门的暗喻。从门的结构组成来看它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门形,本义指双扇门。在符号的意义中,门是空间和空间割断的一个符号,门内和门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从文化心理来看,作为主体的人在门内的狭小空间有一种归属的安全感,安放了人所有的私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门以闭藏自固也”、“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对于天生有偷窥癖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一旦推开了门,茫茫的未知可以满足其猎奇心理。基于窥视的快感,只要是消极的负面的消息发生后,都被网民加上了XX门。而到了2010年的门级事件中,有关于性的门级事件,“阳台门”、“破处门”、“兽兽门”等不断增加,当中国最私密的门内文化被集体消费时,门便打开了,宣誓了“门”时代的到来。

门事件的众生相。以门为槛,可以简单地将门事件分为:门内人,即事件当事人、事件的策划者;门外人,即门事件的看客以及偷窥门内的人;守门人,即实体上的政府或者是网站的管理者,非实体上的人。

从门事件的统计中可以发现,事件的推动来源于群体的效应。事件多从大的门户网站上传播,猫扑作为第一娱乐门户,是娱乐青年的聚集地,强国论坛的受众为3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天涯论坛得到大多数在校学生的拥护,他们制造了大量的话题。事件的制造和消费可以给网站带来极高的关注率和经济利益,而在娱乐的门事件中,开门便得利,自动地策划和暴露的门内人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以获取大众的注意力,于是一件件门事件便粉墨登场。

门外人是媒介作用下文化消费的主体,这个主体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已经被异化,因此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现代主体。文化工业的影响是通过娱乐确立起来的,就是感性冲动僭越了理性的领地,在感性冲动的支配下,人成了被欲望、享乐等生存感觉所控制的东西,人的追求仅仅就是感官满足,而媒介文化就是在尽其最大努力把人限制在片面的感性欲望和感官刺激的范围内。

门事件的实质。以艳照门为例,传播的过程是:祸起——升级——补救——论证——平息。事件特征是通过网络传播,难以取证。传播内容大多属于色情和暴力,从受众角度来看,为了满足网民的窥私欲及不甚高雅的审美情趣,被传播者以公众人物为主,被传播者损坏形象,陷入丑闻的伦理危机。门事件的人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互相指责,而公众却在艳照门事件的消费中感受娱乐。

统计发现,已经出现的门事件囊括了重大公共事件、社会软性事件、伦理道德事件、网络红人民族主义事件、文化论争事件、窥私色情事件、阶层对立事件、恶搞事件等。网络门事件实质上是社会情绪的大染缸,其中主要以负面和消极的情色为主。门事件从最开始的新闻标题的普通阅读到后来负面事件的集合词,再到网络“门”时代最流行的后缀词,门事件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体的情绪大发泄,从社会政治到经济、体育,甚至以前被遮掩得最深的情色事件,集合了社会最阴暗最负面的情绪。

传播没有真相,只有现象,但是大众有自己的审判标准。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语言事实而存在,因而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就是它的一个内在特性。社会群体的症候性下,门事件是群体的情绪大发泄,因此,只有构建道德自律才能消解门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门”时代的思索

风险社会症候。在“门”时代人人自危,“门”后总有人,我们不知道哪一天自家的门会被打开,发现个人的私密被大众疯狂地传播和阅读。在强大的人肉搜索下,我们甚至无法安放自身。风险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不同群体对于风险的应对都有自己的理想图景。风险在当代突显一种异化的文化现象,也映射了不安定的社会秩序。风险社会症候下,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人群处在一种精神紧张的境地,处在门内的空间范围内也缺乏安全感,这是有悖于人文价值存在的。在某些学者看来,风险社会如果更多的是现代性的制度危机的话,那么“门”时代的风险社会症候却更多是后现代性的精神层面危机,这两者的相同点是它们都会损伤人本体的尊严。

被滥用的自由。网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一个限定范围内可以自由言论的公共空间,当网民积极地参与网络事件时,对网络的民主具有推动作用,让大众文化的声音在主流的文化中不至于失声。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参与到公共领域中,与同类一起行动,从而超越劳动与工作达到不朽,政治就是教会人们如何达到伟大与辉煌的艺术。网络空间提供一个自由讨论领域,但是网络“门”时代,过多的网络资源被自由滥用,娱乐化引导了网民的眼球。资源有限,娱乐的增加带来公共领域的萎缩。按照欲望和快感行事的网民将被异化,网络言论自由逐渐贬值,过多的泛自由最终成为不自由。

童年的消失。尼尔·波兹茨曼认为媒体是对人由印刷时代继承的逻辑思维的摧残,随着电视媒介的发展,难以控制的过多消息,使成人世界不应被儿童知晓的秘密,被儿童知晓和模仿,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

波兹曼也自问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他认为:“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是电脑。为了设计电脑编程,人们基本上必须学习一种语言,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类似于一个完全有文化的人需要具备的技能。”可是“门”时代的事实却是,大量的情色门级事件被传播与阅读。性对于儿童也不再是秘密,儿童反而以性来挑衅宣誓他们所谓的自由。在“破处门”事件中,一“90后”初中女生认为“非主流的女生是处女是可耻的”,于是花钱买人,将他们的性行为过程视频自发传到网上,一时舆论哗然。显然,“门”时代童年的消失,儿童在网络传媒的影响下,跟成人的距离越近,儿童的价值体系越容易被损害,一旦过多地享用成人的秘密和情绪,其社会心理的成熟将给社会带来难以抹去的魅影,在网络门事件的折射下,儿童更应该被关照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荣耀军.现代性与媒介文化批评中的主体型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8-34.

[2]任晓敏.媒介文化传播中网络媒介的“聚合力”和“扩张性”分析[J].科教文汇,2008(2):144.

[3]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7.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李立新.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制衡[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6(2).

[7]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10).

[8]谢莹,蔡骐.恶搞,从媒介文化到媒介经济[J].传媒,2006(6):16.

(钟颖为华中农业大学传播学硕士生;彭光芒为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传播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暗喻风险社会
冰与火
Bao:2019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short film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23:46:51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8:04
煤化工企业外部风险沟通模式探讨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09:09:25
什么是暗喻
快乐语文(2016年29期)2016-02-28 0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