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2012-04-29 00:44:03张守卫
知识管理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书林刻书刻本

张守卫

[摘要]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针对前人

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的问题,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官方的刻

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官方的刻书成就。

[关键词]安徽两宋官方刻书成就

肇始于隋唐的雕版印刷业,到两宋时期进入了黄金时代,刻书地域遍布全国,形成了汴梁、四川、福建、浙江四大刻书中心。当时的安徽地区也不例外,淮河上下、大江南北均有刻书活动,或见于文献记载,或有刻本传世。据统计,宋元时期安徽刻书150多种,加上重版、修版和重印等,则超过200种次,仅次于当时的出版中心汴、蜀、闽、浙地区。然而,自来研究安徽刻书者,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今不揣谫陋,就两宋安徽官方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1两宋安徽官方的刻书机构

两宋安徽地区经济繁荣、文教昌盛、政治相对稳定,特别是与雕版印刷业息息相关的制墨、造纸等手工业的发达,为安徽地区刻书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到南宋时,已经形成了地跨长江,以池州、徽州、舒州(安庆)、太平州、广德军、宣州(宁国府)、庐州、滁州、无为等为中心的沿江刻书带,先后涌现出了许多官方刻书机构和单位。今按其刻书渠道,将官方刻书机构整理如图1所示:

以上各刻书机构均刻印了大量的书籍,所刻或见诸文字记载,或有刻本传世。今以个人所见或考之有据者,按上表顺序考述如下,以见两宋安徽官方刻书之一斑。

2两宋安徽官方的刻书概况

2.1州(府、军)、县刻书

受中央政府各机关大规模刻书的影响,全国各州(府、军)、县纷纷响应,竞相刻书。两宋安徽州(府、军)、县刻印的书籍有:

2.1.1池州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宋李道传编,宋嘉定八年(1215年)刻。《中国善本书提要》称:该书俗称《朱子语录》,又因刻于池州,而通称“池录”。《(嘉靖)池州府志》中黄干的《池州刊朱子语类后序》记其事。原卷数不明,今存七卷(卷二十七至三十一、三十七至三十八),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胶卷[1]。《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二儒家类二“《朱子语类》”条亦称:“嘉定乙亥(1215年),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于池州,曰‘池录。” [2]1212

《澹庵文集》六卷,宋胡铨撰,宋宝庆(1225-1227年)中刻。《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续录》称为“宋庆元中池州刊本” [3]729。

《昌黎先生集考异》十卷,唐韩愈撰,宋朱熹考异,宋绍定二年(1229年)池州通判张洽刻。魏隐儒先生称:该书是1979年全国古籍善本普查时于山西祁县图书馆发现,为该书传世的最早刻本。记有刻工潘晖、李卞、蒋正、王亨、叶必宪、王寿、丛文、括林、金通、夏旺、金合、李仝、叶合、金万等[4]。《中华再造善本书目》集部宋版书目亦著录此刻本。

2.1.2徽州刻本徽州府,即今安徽省黄山市。旧称新安郡,隋初曾改名歙州,唐仍用旧名,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领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属江南东路。其官府刻本有: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宋李道传编,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刻。《四库全书总目》称:“又淳祐壬子(1252年),王佖续编四十卷,刊于徽州,曰‘徽本。”此书刻本甚多,此刻本之前,池州刻本之后,尚有饶州刻本、建安刻本和蜀本等,各本不一,互有出入[2]1212。

《诗集传》二十卷,宋朱熹撰,宋末徽州府刻。该本“字体秀劲园活,线条绵密、细致、柔活而又极其精确,可与临安书棚本相抗衡” [5]。

《方壶存稿》八卷,宋汪莘撰,宋咸淳元年(1265年)刻于新安。《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称:“宋咸淳元年刊于新安” [3]757 。

《尔雅翼》三十二卷,宋罗愿撰,宋咸淳六年(1270)郡守王应麟刻。《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称:“宋咸淳庚午刊本” [3]160,刘尚恒先生称“咸淳六年郡守王应麟刻” [6]。

《中兴登科小录》三卷,《姓类》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七传记类著录《中兴登科小录》三卷,《姓类》一卷,解题称:“通判徽州江都李椿撰。新安旧有《登科记》,但逐榜全录姓名而已。椿家藏《小录》,自建炎戊申至嘉熙戊戌,节取名字乡贯及三代讳刊之后,以韵类其姓,凡一万五千八百人有奇。太守吴兴倪祖常子武刻之,以备前记之阙文” [7]203。

《忘签书》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十道家类著录此书,解题称:“潘植子醇撰。新安所刻本凡八十二篇,与《馆阁书目》、《诸儒鸣道集》及余家写本篇数皆不同……” [7]313

《梁溪遗稿》五十卷,宋尤袤撰,宋尤藻刻于新安。《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为一卷,为康熙中尤侗所搜辑。称:“原集五十卷,宋尤藻刊于新安。后毁于兵火” [3]735 。

《县官题名记》,林虑撰,宋咸淳四年(1268年)婺源知县洪从龙刻。《(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职制·名宦》载。

《星源图志》,洪氏修、胡升纂,宋咸淳五年(1269年)婺源县刻。全书已佚,今存洪序,载《(康熙)婺源县志·艺文》。

2.1.3安庆刻本《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宋王安石撰,宋绍兴间(1131-1162年)刻。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著录[8]。该书又称《王文公文集》、《临川集》,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印清内阁大库藏本与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所存残本合成全帙本,今上海博物馆藏该版本之宋向汮藏绍兴间印本中的76卷,字大疏朗,刻工精良,用旧账纸印刷。

《信斋百中经》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二阴阳家类著录此书,解题称:“不著名氏。安庆府本。术士言最善” [7]737 。

《同安志》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著录《同安志》十卷,解题称:“毗陵钱绅伸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礼。未几而有狄难。至绍兴十三年,太守张彦声始取而刻之”[7]252 。按:历史上有两个同安县,一在福建,一在今安庆地区。就《解题》云:“宣和五年……未几而有狄难。”狄难者,金兵入侵也。金兵足迹不及福建,故知当为安庆之同安。南宋庆元元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此《志》当是安庆军志,用旧名也。

2.1.4无为军刻本《无为集》十五卷,宋杨杰撰,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赵士刻。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著录,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9288[9]2。《中华再造善本》集部宋版书目亦著录此刻本。

《道命录》五卷,宋李心传撰,宋休宁朱申知无为军时刻。《天禄琳琅书目》卷六记载,朱申于淳祐十一年在江州知州任上曾刻宋李心传《道命录》五卷,而《(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文苑》朱权传附朱申,谓朱申知无为军时尝刻《道命录》五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著录,称“淮西无为路”刻,刻工章亨[10]746。

2.1.5广德军刻本《二十四箴》,汉杨雄撰。《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经籍考》五十七曰:“晁氏曰:扬雄撰。今广德所刊本,校集中无《司空》、《尚书》、《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据《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骃,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11] 。

2.1.6旌德刻本《陶渊明集》十卷,晋陶潜撰,旌德李又韩刻。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著录,今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索书号2707[9]6。

2.1.7宣城刻本《燕喜词》,曹冠撰,淳熙十四年(1187年)刻。《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著录为“淳熙十四年宣城刻” [12]102。《李贺诗歌编》4卷、《集外诗》1卷,唐·李贺撰,乾道间宣州公文纸印,万曼称其为“宣城本”[13]。

2.1.8当涂刻本《青山集》,宋郭祥正撰。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著录,刻工章[10]746。

2.1.9合肥刻本《古易音训》、四经四子等。合肥令、朱熹弟子滕珙刻。滕珙,字德章,婺源人。历官旌清主簿、合肥令。朱熹刻印临漳板四经四子、《古易音训》后,滕珙又在合肥以临漳本为底本重刻以上数书。《朱子文集》卷四九《答滕德章》书七专门为之指正临漳板误字。

2.2各使司刻本

宋代在全国诸路设置各类使司,负责掌管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司法、监察等方面的重要事务。这些机构既有实权,又有资金保证,也纷纷从事刻印书籍的工作。其刻本依单位不同,分别称为公使库本、茶盐司本、安抚使本、漕司本、转运司本、仓台本、计台本等。在安徽的官刻中,各使司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公使库本、转运司本最为显著。

在公使库刻本中,舒州公使库刻本,因其书后镌有的录有各种费用、售价及刻书机构和刻书机构负责人结衔,而在我国公使库刻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七记载:“公使库者,诸道监帅司及边县州军与戎帅皆有之。盖祖宗时以前代牧伯皆敛于民,以佐厨传,是以制公使钱,以给其费,惧及民也。然正赐钱不多,而著令许收遗利,以此州郡得自恣。若帅宪等司又有抚养备边等库,开抵挡、卖热药,无所不为,其实以助公使库耳。”由此可知,公使库相当于现在各级各地党政机关的招待所,负责安排往来官员的食宿。其资金来源不但有国家的专门拨款,而且“著令许收遗利”。这就给公使库钻了空子,尽可能盘剥牟利,大肆敛财。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刻书提供了条件。同时刻印书籍不仅可以附庸风雅,更重要的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宋淳熙三年(1176年),舒州公使库所刻宋·曾穜辑《大易粹言》十二卷,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书后镌有舒州公使库雕造所的牒文。

这纸牒文,不仅向我们说明了刻印此书的时间、地点、工本、售价,而且还为我们研究公使库刻书的机构——雕造所、机构负责人结衔——贴司,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据李致忠先生计算,刻印一部《大易粹言》,工本不足4贯钱,而每部售价却高达8贯,利润在一倍以上[14]40,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宋代公使库争相刻书的原因所在。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刻印书籍录有各种费用、售价以及公使库刻书机构及机构负责人结衔的最早记录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安徽各使司,除舒州公使库雕造书籍外,淮南路转运司也刻印了多种书籍。作为主管物资转运和财政税收的机关,转运司亦以其丰厚的财力从事刻书活动。宋淮南路又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路治分别设在扬州和庐州。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淮南转运司雕刻了无为军教授潘旦参与校对的《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此本今藏上海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目录》图版一〇七有说明。宿白先生将其归入淮南路无为地区刻本[15],想必是淮南路转运司在无为雕造了此书。此外“绍兴十六年(1146年),淮南路转运司刊《太平圣惠方》板,分其半于舒州……”[16],其余的一半则雕刻于淮西路(治今合肥市)。

不管是公使库,还是转运司,由于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刻起书来,一般都比较讲究,其书多字体端庄,刀法严整,墨色精纯,开本宏朗,用纸讲究,不失官本规制。

2.3书院及各类学校刻本

2.3.1书院刻本宋代,因科举考试的需要,书院十分兴盛,官私书院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书院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多自己编写刻印教材或书本以供阅读,再加上书院一般都拥有学田等固定的经济来源可做刻书经费,故书院刻书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据记载,宋代安徽书院刻本有:

·紫阳书院刻本。《九经要义》二百六十三卷,宋魏了翁撰,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魏克愚紫阳书院刻。今传世者有《周易要义》十卷,存六卷(卷一至卷二、七至十);《仪礼要义》五十卷(目录、卷一至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四十一至四十三配清抄本);《礼记要义》三十三卷,存三十一卷(卷三至三十三)。以上几种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半页九行,行十七、八、二十一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其余《尚书要义》二十卷《序说》一卷;《毛诗要义》二十卷《谱序要义》一卷;有清抄本传世;《春秋要义》、《周礼要义》、《论语要义》、《孟子要义》,均已全佚。

《大易集义》(又称《周易集义》)六十四卷,宋魏了翁辑,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魏克愚紫阳书院刻(卷六至十、二十四至二十六配清抄本)。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

以上两书均由魏了翁之仲子魏克愚主持刊刻于紫阳书院。《周易集义》书后所载元方回跋可证。《跋》称:“仲子太府卿静斋先生克愚明已壬子岁以军器监丞出知徽州,刊《要》、《集》义,置于紫阳书院。至丙子岁,书院以兵兴废,书板尽毁。寻草创新书院于城南门内。独《集义》仅有存者,今戊子岁,山长吴君梦炎首先补刊。”傅增湘《藏书经眼录》亦称:“《周易集义》六十四卷,宋魏了翁撰。缺卷一至四、八、廿九、卅、卅二至卅四,计十卷。又影写补入卷十一至十七,共七卷。宋刊仅得四十七卷。宋刊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下方记刊工姓名,其人多与《周易要义》刊本同。盖同时刊于紫阳书院者。卷中恒、贞、慎、敦均缺末笔。……”足证二书刊于紫阳书院。

·龙山书院刻本。宋代安徽书院刻本,除上述紫阳书院刻本外,存于今世者尚有六安州龙山书院刻本。今传世者有: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文《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蜀冯继先撰,宋龙山书院刻本,袁克文跋。每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二十五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此本原是袁克文的插架之物,后归中国国家图书馆。卷前有袁克文所写的跋文,跋文称:“《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序后有龙山书院木记,审为南宋建本,精完可宝。四明卢氏抱经楼藏书历二百余年,乙卯始为沪贾诱出。宋本精者惟[开庆]《四明续志》与此二书,今皆归予箧中。时丙辰(1916年)九月棘人袁克文记于沪寓。”据李致忠先生考证,袁克文只是根据此刻本的板式风格,将其审为建本。但龙山书院并不在福建,而是在安徽的六安州[14]183。[嘉靖]《六安州志》卷中载有龙山书院,称其在“州东,去城五十里。宋州人汪立信尝读书于此。”[康熙]《六安州志》卷七亦记载龙山书院在“州东,去城五十里,宋州人汪立信读书于此,久废。”[康熙]《重修六安州志》记载与上述同。可见安徽六安在宋代确曾有过龙山书院。

除此刻本外,龙山书院还刻有《挥麈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三录》三卷、《余话》二卷,宋王明清撰。

以上二书均著录于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皆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分别为9610、8642[9]3。

除书院刻书外,各州、县所设的学校,如州(府、军)学、学舍、頖宫、学宫、郡斋、郡庠、县学、县斋等,也都参与刻书活动,刻有大量的书籍。两宋安徽学校刻本有:

2.3.2郡斋本

·池阳郡斋(又称秋浦郡斋)。《山海经传》十八卷,晋郭璞撰,宋淳熙七年(1180年)尤袤刻于池阳郡斋。此为本书传世最早刻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一)著录[17]28。匡高20.7厘米,广13.6厘米。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记有刻工金大有、曹侃、李彦、刘仲、叶正、刘文、刘彦仲、刘用、王明、盛彦、曹佾、唐彬。

《文选李善注》六十卷,《考异》一卷,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宋淳熙八年(1181年)袁说友知池州时刻于池阳郡斋。此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一)著录[17]29,《书林清话》卷三亦有记载[18]58。该书卷末有袁说友跋、尤袤跋尾,故世称尤延之本。

《昭明太子集》五卷,梁萧统编,宋淳熙八年(1181年)刻于池阳郡斋。《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六》,《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58。

《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宋淳熙八年(1181年)刻于池阳郡斋。《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六》、《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58。

《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撰,宋嘉泰四年(1204年)至开禧元年(1205年)陈谟知池州时刻于秋浦郡斋。此本今存五十四卷,字大醒目,刻印精湛,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一)著录[17]29。记有刻工刘彦仲、唐彬、唐恭、刘彦龙、刘迈、刘用、王元寿、王明、王才、王辰、丘金、曹佾、李椿、夏义、张成。所记刻工与《山海经传》刻工部分相同,对研究宋代刻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安郡斋。《鄱阳集》十卷,宋洪皓撰,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洪适辑刻于新安郡斋。绍兴末年,洪适知荆门军,不久改知徽州,又提举江东路平茶盐,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在知徽州任上,洪适搜集父亲洪皓遗著,除散佚外,“手泽之藏于家者,惟北方所作诗文数百篇乃独存。谨泣而叙之,以为十卷,刻诸新安郡” [19] 。

《松漠纪闻》一卷,《续》一卷,宋洪皓撰,宋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洪适辑刻于新安郡斋。洪遵《松漠纪闻补遗跋》称:“先忠宣《松漠纪闻》,伯兄镂板歙、越” [20]。可知此书始刻于歙州,后因仕履变更,终刻于越地。

《文房四谱》五卷,宋苏易简撰,附《歙州砚谱》一卷、《歙砚说》一卷、《辨歙石说》一卷,宋绍兴间洪适知徽州任上所刻。《盘洲文集·文房四谱跋》称,此书辑刻于新安郡斋。此书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各述原委本末,及其故实,殿以词赋诗文,合为一书” [2]1529,开启了后世此类器物谱录的先河。

《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宋吕祖谦编,宋嘉泰四年(1204年)沈有开刻于新安郡斋。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该书嘉定十五年(1222年)、端平元年(1234年)重修补版。《铁琴铜剑楼书目》、《书林清话》卷三有记载[18]59。

《云麓漫钞》十五卷,宋赵彦卫撰,宋开禧二年(1206年)新安郡斋赵彦卫自刻。《皕宋楼藏书志》、《书林清话》卷三有记载[18]59。

《习学记言》五十卷,宋叶适撰,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新安郡斋刻。此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末有汪纲镌版于郡斋跋。《书林清话》卷三亦著录,谓:“嘉定癸未十六年新安郡斋刻叶适《习学记言》五十卷,见张续志” [18]59 。

《吴越春秋》十卷,汉赵晔撰,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安郡斋汪纲刻。《书林清话》卷三著录,谓:“嘉定甲申十七年新安郡斋汪纲刻《吴越春秋》十卷,见张志” [18]59。

《越绝书》十五卷,汉袁康撰,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安郡斋汪纲刻。《书林清话》卷三著录,谓:“嘉定甲申十七年新安郡斋汪纲刻《越绝书》十五卷,见张志、瞿目、陆志、陆续跋。” [18]59

·当涂郡斋(又称姑孰郡斋)。《洪氏集验方》五卷,宋洪遵撰,宋乾道六年(1170年)洪遵知太平州时刻于姑孰郡斋。宋本卷末有乾道六年洪遵自撰识语,称:“右《集验方》五卷,皆予平生用之有著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与众共之。”此本今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匡高17.2厘米,广13.3厘米,每半页九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为公文纸印本。《中国版刻图录》(一)著录[17]29。

《伤寒要旨》一卷,《药方》一卷,宋李柽撰,宋乾道七年(1171年)洪遵知太平州时刻于姑孰郡斋。此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为海内孤本。刻本内记有刻工黄宪、毛用。《中国版刻图录》(一)著录[17]29。

《两汉博闻》十二卷,宋杨侃撰,宋乾道八年(1172年)姑孰郡斋刻。《铁琴铜剑楼书目》、《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57,《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谓:“吴郡胡元质,刊杨氏《两汉博文》于姑孰郡斋(乾八)” [12]99。

《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宋朱熹撰,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当涂郡斋马光祖刻。《铁琴铜剑楼书目》、《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60。

·舒州郡斋(又称龙舒郡斋、潜山郡斋)。舒州郡斋除刊刻过绍兴十六年淮西路转运司交办的《太平圣惠方》一百卷之半的刻书任务外,还刊刻过多种书籍,见于记载或有刻本传世的有:

《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唐柳宗元撰,宋乾道三年(1167年)潜山郡斋刻。《天禄琳琅书目六》、《皕宋楼藏书志》、《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57。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宋淳熙三年(1176年)龙舒郡斋刻。此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4919[9]3。匡高18.1厘米,广13.2厘米。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记有刻工胡珏、徐亮、胡刚。用细薄类棉纸印刷,字体劲秀,为宋代名版。《中国版刻图录》(一)亦有著录。

·宣州郡斋(又称宛陵郡斋)。《谢宣城集》五卷,齐谢眺撰,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宣州郡斋楼炤刻。《书林清话》卷三著录,谓:“绍兴二十八年宣州郡斋楼炤刻《谢宣城集》五卷,嘉定十三年洪伋重刻。见《天禄琳琅》三” [18]57 。

《汉隽》,林钺撰。张秀民《中国印刷史》著录,称“淳熙五年(1178年),魏汝功滁阳刊,白纸八册”,刻工王用。“嘉定四年(1211),赵时侃重刊,滁阳,白纸五册”,刻工丁谅[10]717、714。

·广德郡斋(又称桐川郡斋)。《史记集解索隐》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宋淳熙三年(1176年)张杅守广德时据蜀小字本改中字本重刊于广德郡斋。《书林清话》卷三著录此刻本,谓:“淳熙丙申三年张杅守桐川,用蜀小字本《史记》改中字本,重雕于广德郡斋。越二年,赵山甫莅郡,取褚少孙所续别为一帙。至辛丑,八年。澄江耿秉始次其卷第,合而印之。见陆志、陆跋、杨录” [18]57。该书刻工皆杭州地区良工,今存六十三卷,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版刻图录》(一)著录[17]30。

《绛贴释文》二卷。《书林清话》卷三称“无年号桐川郡斋曾槃自刻《绛帖释文》二卷,见瞿目” [18]57。

2.3.3州军学本

·宣州军州学。宛陵集》六十卷,《附录》一卷,宋梅尧臣撰,宋绍兴十年(1140年)宛陵郡守汪伯彦刻于宣州军州学。《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为“宣城刊本”[3]693,不及《书林清话》卷三著录为“宣州军州学”准确,并注明有“明翻宋本” [18]55。此本为初刻本,日本国内野五郎家藏宁国府学教授刘寅自嘉定十六年(1223年)端午至次年正月重修的残本三十卷,为“海内之奇书,传世之孤籍” [21] 。

·庐州州学《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宋包拯撰,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庐州州学刻。《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57。

2.3.4郡府学本《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李之仪撰,宋乾道三年(1167年)当涂假守吴芾刻。《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乾道三年当涂吴芾命郡士戴翚校刻。”《附录》又云“又序言厘为五十卷,锓板于学” [3]711。可见此本应为当涂郡学本。

《华阳集》四十卷,宋张纲撰,宋绍熙二年(1191年)池州郡学张釜刻。《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著录,谓:“宋绍熙元年纲之孙釜权知池州刊置郡学本。洪遵序,题绍熙二年” [3]722。《书林清话》卷三径直著录为“绍熙二年”刻[18]61。

《忠简先生文选》九卷,宋胡铨撰,宋庆元五年(1199年)池阳郡学刻。《书林清话》卷三著录[18]61。

2.3.5頖宫本《独断》二卷,汉蔡邕撰,宋淳熙七年(1180年)舒州頖宫刻。《书林清话》卷三著录,谓:“淳熙庚子七年舒州頖宫刻蔡邕《独断》二卷,见瞿目、明翻宋本。陆志。宋刊本” [18]62-63 。

2.3.6县斋本《弹冠必用集》一卷,宋周渭撰,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涂县斋刻。该书卷末有“绍熙甲寅(五年)当涂县令沈邠刊于正己堂”二行。详见《书林清话》卷三[18]61-62。

以上两宋安徽官方所刻图书,仅就可考的而言,已有80多种,刻书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刻书机构既有各级地方政府和机构,也有官办的各类学校和书院。它们的刻书活动不仅丰富了刻书的内容,促进了刻书技术和刻书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民间和私人刻书的发展。这些都为元、明、清安徽地区刻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两宋安徽官方的刻书特点

从以上两宋安徽官方所刻图书看,两宋安徽地区官方的刻书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3.1各级各类学校刻书占据绝大部分,是官方刻书的主要力量

在全部有据可考的79种官刻图书中,各级各类学校刻书54种,占全部官刻图书的68%,其中书院刻书15种,约占官刻的19%;郡斋刻书31种,约占官刻的39%;州军学刻书3种,约占官刻的4%;郡府学刻书4种,约占官刻的5%;頖宫、县斋各刻书1种,分别约占官刻总数的1%。州(府、军)、县刻书22种,约占官刻总数的28%;各使司刻书3种,其中公使库刻书1种,转运司刻书2种,约占官刻的4%。

3.2刻书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刻书活动很少

两宋安徽地区刻书活动主要集中在池州、徽州、舒州(安庆府)、太平州、广德军、宣州(宁国府)五地,少数在庐州、无为、泗州等地。反映了南宋时期,安徽北部处于宋金战乱之中,经济、文化遭到破坏,而安徽南部则处于相对稳定的局面,经济、文化较北部发达的事实。如上文所述,早在五代时期的亳州、寿州道观、寺院即有刻书活动,但因战乱的原因,北部地区的刻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少有北部刻书活动的记载或刻本传世。

3.3刻书质量好,内容广

两宋安徽所刻书籍,多数已经亡佚,但从存世刻本来看,大多校刻精审,字大行疏,字体多仿欧体、柳体,风格与浙本同。所刻书籍,内容广泛。以上所考110多种刻本中,经部17种,史部15种, 子部31种,集部48种,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各个方面。

3.4刻书资料丰富

如上述舒州公使库所刻《大易粹言》书后镌有舒州公使库雕造所的牒文,可考公使库刻印机构、机构负责人结衔,以及刻印书籍所费用料、经费、书籍成本、售价等,是研究两宋刻书机构、费用、售价等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24.

[2]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52.

[5] 蒋元卿.徽州雕版印刷术的发展[J],安徽史学通讯,1958(01).

[6] 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M].扬州:广陵书社,2003:20.

[7]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8.

[9] 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0]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11]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38.

[12] 张树栋.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13] 万曼.唐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8.

[14] 李致忠.宋版书叙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4年.

[15] 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101-102.

[16] 洪迈.夷坚丙志[M]卷一二“舒州刻工”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17] 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

[18] 叶德辉.书林清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

[19] 洪适.《跋先忠宣公鄱阳集》,《盘洲文集》卷六三,《四库全书》本.

[20] 洪遵.《松漠纪闻补遗跋》,附《松漠纪闻》卷末,《四库全书》本.

[21]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61.

猜你喜欢
书林刻书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24
心跟祖国在一起
歌海(2020年5期)2020-11-16 06:04:02
论元代儒学刻书
卷宗(2017年9期)2017-07-07 18:32:54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04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02:22:02
书林穿梭
现代出版(2013年1期)2013-12-24 01:48:24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7
叶德辉与《书林清话》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26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