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微博:一种技术的话语表达

2012-04-29 00:44:03陈欢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信息传递微博

陈欢

【摘要】作为一种依附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在新闻获取和发布上都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这让微博成为新兴的话语表达方式。审视微博,可以发现微博在技术上的创新使其在信息传递和话语表达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微博在话语表达空间和话语传递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关键词】微博;话语表达;信息传递

2010年被学者们称为微博年,商业网站将微博的影响力推升得无以复加。无论是民众的追捧,还是学术团体的关注,都显示出微博的巨大影响力。站在宏观社会学视角上看,微博的影响力不仅源于它的文字表达,更源于它的技术平台带来的改变。

一种新的话语表达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它是一种在网络上传播、获取和分享信息的技术平台。一般而言,微博的信息传播以140字为限,通过在电脑、手机终端安装客户端软件实现信息的传播、获取和分享。

微博是博客的微型版。博客在中国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潮,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博客用户规模为1.62亿,占网民总数的54.3%。[1]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博客已经进入衰退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博客对写作者的要求相对较高,它既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功底,又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内容更新。当网民对博客的初期兴趣消散后,时间成本和文字功底的要求让大多数博主都选择了沉寂。

与博客相比,微博具有进入门槛低、使用方便、信息发布快捷等特点。写微博不需要设置博客页面,也不需要精心构思大量言辞精准的语言表达,140字的限制让大多数人的微博都只是一两句话,这种表达更容易、更轻松。而使用中,大多数微博用户都是通过手机接收、发布信息,这让信息的接收发布更加方便快捷。

与此同时,微博在传播中,还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传播网络。通过“关注—被关注”的形式,微博将现实和网络上的好友,以及基于共享同类信息形成的人际网络连在了一起。写微博与其说是自我表达,不如说是在这个大的人际圈子中广播,人际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经常化。正因为如此,微博几乎引爆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

宏观审视:技术平台上的话语表达

加拿大传播学者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提出:“每当引起新的技术发明,由此而产生的全新的服务环境,就会使社会经验发生大规模的重新组合……社会延存的基础,这便是我们感知生活的重新组合,便是对环境的一种新的认识。”[2]这意味着,微博给当下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动不仅源于微博的内容表达,更源于微博的技术形式。

从技术角度看,微博可以看做是移动网络、短信和IM(如QQ、MSN、Gtalk等)三者技术功能的整合。

在信息传递功能上,虽然微博可以通过E-mail、IM、Web和手机向个人博客发布消息,但从实际情况看,随着3G技术的成熟和手机功能的日趋完善,手机已经成为个人的随身移动网络终端,越来越多的人将手机作为微博的接收发布工具。微博与手机平台的融合让信息的发布更加方便即时,技术上的便利性满足了人们天生的表达欲望。如果说博客让社会精英人士找到了自我表达的窗口,那么微博则是让大多数不善言辞的普通民众找到了自我表现的平台。移动网络技术让微博变成像手机短信一样的信息发布平台,这使微博的话语表达具有更多的普适性和亲民性,也让微博的话语表达带有更多公共话语表达的可能性。

在信息容量上,微博的表达空间有限。用140个字是难以表达清楚那些重大问题或复杂情感的,但微博的初衷并不在此。微博鼻祖Twitter的宣传口号是:“What are you doing?”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需要长篇大论,简简单单两三句话即可,而这样的回答包含着人们之间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沟通。类似短信的表达空间追求的不是表达的内容,而是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就像中国人打招呼喜欢问“你吃了吗”,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吃没吃饭,只是表达一种日常问候。日常化的沟通交流和有限的表达空间带来了表达主体和表达内容的激增。可以说,“微博功能不以凸显单数表达主体力量见长,而以彰显复数表达主体力量擅长”[3]。当表达主体规模不断增大时,微博就可能带来聚众效应,那些具有公共性、争议性的话题常常能够通过微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IM的功能在于人际交流和沟通,微博的信息传递也承载着这样的功能。通过“关注—被关注”的功能设置,个体可以将生活中、网络上的好友纳入自己的微博圈子,形成一个基于微博主体的个体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中,微博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以展示自我状态和人际交流为主,更具目的性和真实性。相对于论坛等其他网络传播形式而言,微博主体间交流的信任度更高,这让微博的传播更具人际影响力。当微博的整体规模持续扩大,这种人际影响力就可能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微博传播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还隐含着个体的自我表达欲望,这种欲望的满足是与微博的被关注度相关联的。要想吸引他人的关注,在140个字的范围内,微博只能更多地选择那些具有争议性、戏剧性,能触动社会公共神经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截取焦点最集中、矛盾最尖锐、戏剧化程度最高的剖面呈现出来,而这样的叙事方式必然对表达主体、客体以及表达过程产生影响。

综合审视微博的话语表达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它指的是每一种媒体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从而创造出适于这一媒介的独特话语符号。在麦克卢汉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尼尔·波兹曼进一步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4]。从伊尼斯到麦克卢汉到波兹曼,他们都指出,媒体技术上的革新总会让负载其上的内容表达表现出某种层面上的倾向性。这一点在微博上也有所反映。

首先,微博的信息传递被限制在140个字以内,有限的表达空间可以让主体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表现出来。但这种叙事是分裂的、碎片化的,它割裂了生活中各种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叙述没有系统性,随之而来的阅读也就没有系统性,当人们习惯了一个又一个碎片式的阅读后,其思考也就只能停留在事件的表层,难有系统观照和深度审视。

其次,微博有限的表达空间和主体自秀的欲望表达让微博的内容倾向于呈现那些具有戏剧性、滑稽性或具有争议性、矛盾性的事件剖面。这样的叙述方式一方面由于缺少把关者而易使信息传递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进而带来社会民众的偏听偏信以及大面积的非理性群体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微博信息发布在时间上常常占有先机,在传播中又具有人际关系背景,这都让它在民众心目中更具亲和性,易于占据第一信息源的地位,而这种地位必然会影响传统媒体在事件跟进报道中的全面客观报道和理性分析以及社会民众对事件的理性接受。

再次,凭借移动网络带来的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微博给大众创造了一个平等、开放、自由的言说空间,也给多元化的大众话语表达提供了可能。但是,拥有话语表达的机会并不等于获得话语权,意见和观点的传播必须有受众才有存在的意义,微博也要有回应才能形成交流。尽管微博的开放性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但在微博所形成的话语狂欢式热潮中,真正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微博并不多见。对于大多数微博主体而言,要想让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整个社会的运转中发挥作用,其影响力还有待发展。纵使如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的钟如九,通过微博引起了社会舆情反应,但改变事件发展轨迹的仍然是网络上的一批舆论精英,是他们发现并大力传播这一事件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否则单靠钟如九之力是无法搅动社会舆情漩涡的。

应该说,微博从技术层面上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然而真正实现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形成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和谐发展的状态,微博还需要面对很多问题。而且,在现阶段的微博发展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微博还停留在自说自话的阶段,我们质疑,这些自说自话的微博究竟能走多远,大多数微博会不会和现在的博客一样,在经历了初期的兴趣后便趋于沉寂。

[本文为湖北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媒介叙事与媒介话语分析”(2010C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2]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

[3]张涛甫.微博的功能限度[J].新闻记者,2011(3).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信息传递微博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7:47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9:04
新航行系统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运用
基于微博营销的企业推广模式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青少年信息传递行为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26:58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运用
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究
神回复
意林(2013年15期)2013-05-14 16: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