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来的文明

2012-04-29 00:44高功
收藏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博物院华夏郑州市

高功

鼓乐喧天,礼炮齐鸣,又一个民间博物馆在华夏大地上诞生了。2011年12月6日,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正式成立。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一家综合性股份制民办博物馆,位于郑州市嵩山南路168号郑州市博物院院内。博物馆展厅、仓储面积680平方米,藏品1200余件套。史前陶器、北魏墓志、汉唐名砚及铭文青铜器为其四大特色收藏。

甚爱必大费

馆长李宝宗等四位华夏博物馆的创办人,出于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数十年来节衣缩食,备尝艰辛,耗费大量钱财,锱积铢累,收藏和保护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艺术品。这些文物艺术品有的来自住户家中或田间地头、荒郊野外;有的来自古玩市场甚至废品堆中;也有的来自古董艺术品拍卖会或古董贩子手中。这些零珠散贝,长期散落在民间,但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上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把它们捡拾器起来,就如同“捡拾”了文明,华夏博物馆人亲切地称之为“拾来的文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遗散在田间地头或居民家中的文明就这样被他们“捡了起来”,陈列在展显现华夏历史文明的神圣殿堂—博物馆的展品柜中。

由于对华夏文明的孜孜追求,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挚爱和痴迷,他们历经艰难、散尽钱财“捡拾”这些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收藏艺术品,并将其保护和珍藏起来。诚如圣人老子所说“甚爱必大费”,他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辛劳和金钱,甚至家人的亲情与欢乐。但为了“甚爱” 之物,他们无怨无悔,不仅继续甘当“捡拾”文明的“寻宝者”,而且成为文物艺术品的“守护神”—博物馆人!

背靠大树好乘凉

天时、地利、人和,是事业成功三者缺一不可的条件。当前国家不仅鼓励民间建立博物馆,而且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建立博物馆顺应“天时”;博物馆建在哪里合适,是确定参观者多少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华夏博物馆的决策者选在郑州市博物院的闲置场地设立博物馆,因“地”而“利“,无疑是聪明之举。郑州市博物院位于市中心,历史悠久,每天都有大批的观众参观,华夏博物馆就在她的院内,相当于博物院的一个分馆,展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自然会吸引大批参观者;能在博物院内建博物馆,毫无疑问得到了郑州市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依托国有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在藏品保护、展厅布置、展品讲解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师傅”就在眼前。俗语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李宝宗馆长和他的团队占尽了“人和”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华夏博物馆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走股份制之路

建馆难,建成后管理更难,尤其是如何筹措巨额的运营资金,这是所有民间博物馆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华夏博物馆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管理和运作博物馆。博物馆筹备时由四个收藏家组成董事会,按照董事会成员每人所有藏品的价值及投入的资金划分股份,由李宝宗出任法人。为了扩大董事会成员,筹措更多的资金,他们把馆藏文物“变卖”给愿意参股的人,馆藏文物的所有权就从原有股东的手中转属于新入股的股东,但前提条件是“变卖”的文物必须永久性放在华夏博物馆内收藏和展出(博物馆的文物成立时已注册登记)。“变卖”文物的钱作为股份入股。如果一件文物“变卖”一百万元,一千件文物就能变卖一千万元。这就相当于新进来的股东出资“认领”馆内的文物成为新的股东,原有的股东让出一部分股份。参与博物馆管理和运营的股东越来越多,每个股东占有的股份逐步减少,不仅博物馆的运营资金有了保证,而且减轻了博物馆所有投资人的负担和风险。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兴办和管理民间博物馆,华夏博物馆走出了“敢吃螃蟹”的第一步,值得所有博物馆人借鉴和学习。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夏博物馆,亲身感受“拾来的中华文明”。

猜你喜欢
博物院华夏郑州市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博物院寻兔记
绽放,华夏之美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郑州市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华夏撷韵
参观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