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虹
【摘要】儿童文学欣赏是指读者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感受、体验、抽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本文试图从一个幼儿教师的角度,在儿童文学教学与欣赏中寻求一个结合点,从而帮助幼儿欣赏属于他们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儿童文学;整合
文学和音乐教学的整合可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文学和音乐的“心灵合一”。而文学与音乐的整合并不是将文学和音乐作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有机整合,强调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互通互补。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更是学前儿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是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6~7岁儿童能够对音乐做出令人吃惊的理性把握。《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写到:儿童们能够理解音乐,他们大多数把音乐看成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换言之,他们把音乐当成是讲故事、表达思想等等的工具”。
一、以乐曲为背景
(一)听音乐谈感受
在活动《春雨沙沙》先让幼儿欣赏音乐,讲讲听后的感受,想象我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声音?幼儿立刻感受到天空中下起了小雨,听见嘀嗒嘀嗒的雨声。在随后的谈话中幼儿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我看到雨落在树上,有的说我好像看见小雨落在池塘里,我还看见小雨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等等。幼儿在音乐氛围中自由畅想,感受了文学语言与音乐相结合后的和谐美。
(二)插入音乐讲故事
以乐曲作为背景是较为常见的方法,从无意识的听觉刺激进入有意识欣赏阶段,借助由音响效果来帮助孩子欣赏文学作品,做到变枯躁为有趣的教学效果。看图书或录像资料,在音乐中有感情地讲述。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学习,儿童的声音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音乐的调节而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把自己最好的感觉、最好听的声音表现出来,大家会感到一种愉悦的享受,而不是枯燥的重复,注意力自然被艺术活动所吸引。朗诵或复述的主动性、能力、自信都会在互相模仿、自我调整中不断提高。如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妈妈摘的葡萄》时,老师在低沉缓慢的音乐声伴奏下开始讲述,当讲到小狐狸肚子饿,就插播《狐狸的哭声》引导孩子联想自己肚子饿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当妈妈给孩子找好吃的翻山越岭时就播放《爬山》的声音,让孩子想象翻山越岭的辛苦,当猎人来了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自己的性命被猎人给打死了,老师停止讲述,唱起伤心的歌……在此活动中,由于老师的动情和音乐的悲剧效应,有的幼儿哭了,事后询问他们原来他们想到了孩子没有妈妈。这便是音乐的直觉感受性,使幼儿对文学情感的体验共鸣、识别更加深刻和强烈。
二、与歌舞的结合
(一)听音乐表演
音乐能激发孩子的表现,除了语言,孩子更喜欢肢体动作的表演。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除了故事与音乐,我还准备了头饰等道具,满足孩子表演的需要。如我们在《喜洋洋与灰太狼》故事中塑造灰太狼想吃小羊的形象时,抓着两只手,拖着舌头,耷拉着头;塑造懒洋洋时,慢慢走路,手里拿着拐杖,表现出很老实的样子。表演完毕幼儿却大提意见:要求老师增加背景音乐,不然光表演哑剧太不“过瘾”。而且儿童对各角色的音乐形象也有一定“共识”:轻快的音乐应是敏捷又轻巧的,适合小羊们在玩游戏,大灰狼的音乐是低沉又恐怖的……经过幼儿的修改与建议,表演效果受到大家的肯定,儿童更加细致认真地去观察吸收周围生活中不同角色的动态和表情,使表演兴趣和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二)借助动物形象表现文学作品
《春雨》这首诗歌的内容主要以动物在春雨中的不同的活动分为两段,小兔、小鸡、小蚂蚁怕淋雨,它们需要伞,小鸭、小青蛙、小鱼儿本身就生活在水里,所以喜欢雨水,不怕淋雨。作者通过动物形象,形象地简单地描述让孩子们感受春雨所带来的快乐气氛。教师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幼儿语言学习的支持性行为是与艺术、音乐、舞蹈等手段相融合,因为这种打破学科界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语言学习,而且有利于其他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
根据动物不同的特点,了解它们在春雨中不同的表现。这里教师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教具,将诗歌的内容分解化了,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孩子的操作,以及教师用儿歌的语言进行小结,带给孩子初步的感受。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情感或情绪。每一段情景,都可以通过理解和想象,在头脑中产生有情有意的画面。我们曾尝试让幼儿将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出来,当幼儿手持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绍时,我们发现这已不是故事的简单复述了,而是儿童用自己的观点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可见,音乐能展开孩子想象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2]林莉.《论幼儿的文学欣赏》.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