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治安
我这儿所说的社会平等话题,主要是指欧洲国家城市的社会平等。
因为,其一,整个欧洲,基本上已是一个城市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流社会活动,大都集中于城市;其二,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农村社会仍是贫穷的代名词(除了极个别地区),但在欧洲正好相反,能生活在乡间的,要么是有钱人,要么是农场主,即便是不足以跻身富人阶层的农村居民,其幸福指数也高于城市居民。
所以,论及欧洲的社会平等,农村几无内容可谈。再者,不但在较为发达的北欧和西欧地区,弱势族群主要聚集在城市中,就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南欧巴尔干地区,以及东欧的转型期国家,城市中贫民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农村。如果说欧洲发生大的社会冲突,多半是在城市里,而农村,包括小城镇,平静、安逸得就像是童话王国。
一言以蔽之,在欧洲,城市生活覆盖90%以上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平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以及社会文明等。
一、收入分配折射的社会平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一条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按此原理推论,社会平等,首先要从人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说起。当然,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的经济地位从来就没有完全平等过,而且今后也不大可能完全平等。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第一标志,就是要求执政者以最有效的政策方针,用最有效的行政手法,尽可能地使社会各群体的经济地位趋于相对意义上的平等。这是义务,更是责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属于行政不合格。综观目前欧洲诸国的当政者,在这方面的行政作为,不乏值得世人仿效之处。
我在欧洲时,最关注的是当地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而生存状态中最关键的当然是他们的收入情况,因为,只有把这作为参照系,才能对社会平等作出最具说服力的判断和评价。因客观条件所限,我在瑞典住的时间最长(15天),其次是德国(7天)和意大利(6天),其他如希腊、西班牙等都只有三四天。所以对瑞典和德国、意大利的社会情况了解稍多一些。
首先说一下瑞典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情况:单月工资收入最高的,当属电信、电力、邮政、银行等国营企业的掌门人,他们的月工资大约是4.5万克朗(我去的时候,瑞典克朗与人民币的兑换率是1:1.06,现在克朗略低,在0.92:1);单月工资最低的行业,是门卫和清洁工,平均月工资在2万克朗上下,这就是说,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相差仅一倍多一点。当然,国企CEO之间的工资收入是有差距的,不同门卫和清洁工之间的工资也有高低——我询问过一个宾馆的清洁工,她每天在这宾馆工作4小时,每小时工资是120克朗,如果每天按8小时、每月按22个工作日算,那她的月工资就是21020克朗。这个工资水平,相当于门卫和监狱的看守。
在瑞典,职业工资之间的差距很小,医生、大学教授、政府和军队的中级官员,平均月薪在33000克朗左右;记者、会计、政府低级公务员,在30000克朗上下;老师、警察、工程技术人员等略低,29000克朗;工人、税务人员、一般司法工作者等,都是在26000克朗以下。在同一职业间,工龄长,工资肯定高,比如同为公交系统的员工,18-24岁,平均月工资为22000克朗,而60-64岁,月工资就达32000克朗。在学历高低上也是如此,初中毕业生平均工资仅为23000克朗,大学毕业就上升至27000克朗,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达35000克朗。
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瑞典的社会和谐堪称世界楷模,其中合理、规范的职业工资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再介绍一下德国的职业工资状况。
和瑞典相比,德国职业工资的差距似乎要大一些。比如,德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职业的,年薪很高,大约在60000欧元以;但一般的公司白领职员仅为35000欧元,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那就可能高达80000欧元以上。有一点我感到很奇怪,就是德国普通蓝领工人的工资超过年轻白领,他们的平均年薪在40000欧元左右。我从德国柏林乘国际大巴到捷克首都布拉格,那两个开车的司机告诉我,他俩的月薪都是3560欧元,年薪在42000欧元出头。
德国银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平均起始年薪大概是45000欧元。当然,不同的专业和学历、不同的银行和岗位、大银行和储蓄所等,都是不一样的,起始年薪通常是从39000欧元到55000欧元不等。
现在国人对政府公务员职业指责颇多,但在欧洲国家,没人会把这作为一个话题,因为那儿的政府公务员,工资水平一般仅相当于或稍高于社会的平均线。比如德国的政府公务员分四级:初级、中级、次高级、高级。最高级的部长年薪达10万欧元以上,而最低级的见习生等仅2万欧元多一点,即便是已工作了5年的“科级干部”,年薪也只有4万欧元左右,和开国际大巴的司机差不多。所以,在德国,很少有年轻人去考公务员,而且,申请低级的公务员职位,也不强调文凭,初中毕业就可以申请。
我这儿想着重介绍一下德国的教师。因为,以我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社会层面所了解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德国最好的职业应该是教师。之所以说教师职业最好,并不是因为工资最高,而是按照现阶段我国国民的职业观,德国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稳定、惬意,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正是我国劳动者梦寐以求的。
我在柏林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采访了两位体育教师,他们正带着一个小学生的足球夏令营(见图1)。我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的教师状况是:其一、在德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学校当局无资格随便解雇;其二、教师的平均工资为年薪45000欧元以上;其三、政府支付给教师的工资是人均国民收入的两倍多;其四、教师之间工资收入高低取决于执教年龄;其五、资深教师每年可得14个月的薪水(但他们不是);其六、教师每年有两个很长的假期(这与我国一样)。
我曾看到过美国国家教育中心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在分析前西方七国集团及俄罗斯的教育状况时,显示出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年薪最高,其新教师起始年薪为42300美元,最低的是法国和意大利,分别是25900美元和25600美元。由此可见,“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德国是名副其实的。而在我们这儿,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德国的教师职业令人钦羡,但要想跻身于德国的教师行列实属不易,一般情况下,30岁以前想戴上“人民教师”桂冠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因为,第一、“上大学容易毕业难”,这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常规;第二、德国的大学学制一般为理工科4年、人文学科5年、医科8年,无论是基础课考试,还是专业课学分,学校把关都很严,所以能在正常学年毕业的是少数,读完大学本科平均需要7年;第三、如果想当教师,还要应付心理学、教育学考试,而难度最大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约再要花3年左右时间。所以,就算是一帆风顺,等你真正有资格走上讲台时,多半已是而立之年了。
说到这些,我想用一个故事作本节的结尾:
贵州省罗甸县班仁乡金祥村油落小学有一位名叫李兹喜的代课教师,他同时还兼任校长和勤杂工,因为油落小学就他一名教职员工,所以他不仅要给学生们上课,还要每天到山下背水给学生饮用。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13年中,从没拿过什么钱币形式上的年薪,所得的报酬就是学生家长凑起来的每天一斤包谷。这包谷按当地市值算,大约是人民币8毛,所以,李老师的年薪就是300元人民币不到。实际上,像李兹喜这样的乡村教师,在中国大陆有很多,我当年在赣西采访希望工程时,就曾面对面地和多个“李兹喜”交谈过。
就在报道李兹喜“年薪”的同时,媒体还披露了马明哲——平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的年薪,6000万元人民币(税前),这就是说,像马明哲这样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值”相当于20万个李兹喜。看到这样的对照,也许有人说这里面不具备类比的条件。诚然,因为从职业上来说,两者的确是风马牛不相及,但人们忽视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常识,即在同属公共性质的劳动价值上(如果是私有性质的,那另当别论),1个人能抵20万个人吗?
当然,这是社会上两个极端案例,不足为证,但中石油、中石化、国有银行等一些拿几百万年薪的管理者,和建筑工地上年收入仅2万元的民工,就不是个别现象。
二、岗位就业体现的社会平等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这话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作为共产党人的一种形象标签,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嵌入了国民的头脑中。它还被作为建立平等、公平的理想社会,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遗憾的是,今天,“一切工作干部”不但在“职位高低”上被拉大了距离,最可怕的是国民因职业而被直接、或变相地分成了三六九等。试问,有谁能把一个小餐馆的跑堂和一个工商局的职员,拢到社会平等的同一个盘子里去?!
但是在欧洲,没有人会认为从事这两种职业的人有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如果真有谁对此褒李贬桃,那这人自己会被人瞧不起,因为他为人的素质太差。
我在爱沙尼亚的塔林、西班牙的马德里、捷克的布拉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希腊的雅典随机询问了几个年轻人的职业观,分别得到了如下的回答:
流动杂货铺售货员(塔林老城游览景区):……我高中毕业就干这工作,两年多了,工资不高,但工作很轻松的。我们每天出摊12小时,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两班制,两人各站位6小时。……公司白领?国有企业?没想过,我这职业也不错,如果我每天工作8小时,那薪水和国有企业的职工差不多。……我的理想?唔——,如果这铺子属于我就好了,我肯定能把它经营得很好,给你们游客提供更多地方便。
美术馆讲解员(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我的工作很有意义,给全世界来得游客讲解我们西班牙的艺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也很伟大,但是如果没人解释或解释得不好,那不是很遗憾吗?……我在大学是学金融管理专业的,但我喜欢艺术,所以就选择了这个工作。……为什么要换工作呢?银行?证券管理?不不不,我不喜欢那种呆板的工作环境,那种工作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我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要有趣的多。你看我现在认识了你们中国人,多有意思,如果我坐在证券室的办公桌前,能接触到你们中国人吗?能和你们交谈吗?我已经给50个以上国家的人讲解过我们西班牙的艺术了。
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毕业后干什么工作?还没想过,很想先做一个志愿者,比如环保或救助难民等,索马里和阿富汗有很多难民需要帮助。……因为找工作困难?不,不是的,我现在就在工作,在图书馆,星期五、星期六,每天三小时,有报酬的。星期二下午卖汉堡包,两小时。……喜欢什么样的职业?唔——没想好,导游!干导游很好,可以四处旅行。新闻记者?记者也不错,可以到处采访,工作内容很有意义。做老师,资格考试很难的,我恐怕没那本领……到政府部门工作?我不太愿意,因为我不太不喜欢单调的工作,老在办公室里处理公文体现不出人的价值,我也没听说过我周围的朋友想去政府部门工作的。
总统府职员(布拉格):……很抱歉,因为你们是外国游客,所以我不方便说出在那个具体机构任职。……我现在的工作,很一般,工资收入也一般,不算高收入,不算,肯定不算。升官发财?怎么可能呢?部长当然薪水高,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梦想,不切实际的。……跳槽?没想过,如果合适,当然想试试,但现在没机会。……最好是能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比如自己开个书店,或办一个农场什么的。没结婚,有女朋友,但没钱,所以暂时不想结婚。
海边餐馆招待(雅典爱琴海爱琴岛上):……我是叙利亚移民,但现在漂白了,已成为合法公民,我一到这儿就干这活。……换个工作?当然,我以前是个管道工,技术不错,我现在常看招聘广告,有没有适合我技术专长的工作。我喜欢干老本行,管道工的技术含量很高,不聪明的人干不了。
据说在欧洲,有一个国家考公务员也很热,那就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的国情,与我国有颇多相似点,正因为如此,很多欧洲人不认为俄罗斯是欧洲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发现欧美国家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我们有径庭之别,所以,人才观也与我们有较大差异。不管是经济发达的北欧、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目前仍相对落后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我一共随即采访了大约十几位身份各异的年轻人,总结下来,发现他们对职业的和人才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类是那些自主创业者,大到像比尔・盖茨,小到开一家匹萨饼店,都属于社会精英,因为这是一群很有勇气和最具活力的人;
第二类当然是科学家、艺术家之类的人物,他们是智慧超群者;
第三类是教师、医生、律师、法官等,这些职业自古以在社会上就广受尊敬和推崇;
第四类则是行业的管理人士,上至CEO,下到普通的部门经理,都属于是聪颖而有才能的人;
第五类,如果你既无勇气和智慧、也无能力和才华,那么公务员这个职业是合适的,因为公务员无非就是抄抄写写和送送公文,不需要动什么脑筋,也不需要应付什么复杂的局面。
但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从事什么职业,并不是把人分成等级,而是由于人的能力、喜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各尽所能而已。这是欧洲人的普遍观念。
结束本文时,我想起了一个数字,1:3082,什么意思?中国2008年“国考”,农业部办公厅招聘“综合处科员”一名,报名人数是3082人。
我不知道国人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心中作何想?
现在社会上很多“有识之士”对“国考”的贬责很多:什么“官本位复辟”、 什么“社会的不正常现象”、什么“满足布尔乔亚情调与东亚精英理想的某种身份想象”,等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客观而论,这些看法见解都对,都言之有理,但我觉得所有这些都是隔靴搔痒,都没把一个人所共知的缘由给说破,实际上,“国考”出现的根本性原因只有两个: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存状态的严峻性;2、凸现了中国知识阶层犬儒主义的本来面目。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今天,一个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去应聘“民政局办公室科员”的职位,如此“犬儒”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能振兴中华吗?能使民族复兴吗?(待续)
责任编辑:王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