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

2012-04-29 01:41:21李鸣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1期
关键词:所学思维数学

李鸣霞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鸡和兔同笼与那些问题有关?(答:与鸡和兔的头脚有关。)顺水逆水行船与哪些因素有关?(答:船速和水速。)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数学现象或公司。例如:“举例说明几何图形的种类”,“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哪些地方用到数学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点、线、面三类几何图形象;第二题可按日常生活、学习和家庭等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数学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三角形的稳定性如何体现?”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好多固定的地方都要用三脚架?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三角形及四边形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数学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数学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几何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以及“多变形内角和公式?”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合理性提问,将激发学生投身于数学活动之中。这是由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文字作为答案,这种提问方式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合理性提问呢?建议如下:

1.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概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偶然性和必然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丢硬币正反面的次数?玩扑克抽取同色花的次数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对于数学概念,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应用概念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围绕重要的数学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的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并有利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

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引伸性提问,或逆着题意进行分析。这样的提问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4.铺垫性提问

这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教师应从教材内有规律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设计好问题,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战胜一个个困难,取得有创见的成果,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5.激趣性提问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的解答。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00名和尚分100个饼子,其中大和尚1人分三个,小河尚3人分一个,刚好分完,问各有大和尚小和尚多少人?象这类“和尚分饼”以及“鸡兔同笼”等生动有趣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

6.巩固性提问

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新知识,应在讲授完新课,学生消化了该课内容后,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确是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峋消极影响,是当今搞好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所学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