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培训

2012-04-29 01:41:34杨卫
新农民 2012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

杨卫

[摘 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要解决好农村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就必须不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本文以中方县农民素质培训现状为例,着重分析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培训

为全面了解农民教育培现状,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的成功经验,探索存在的问题,近日,笔者以中方县为例,对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抽样调查了桐木镇、铜湾镇、铁坡镇的9个村81户农村家庭。

一、劳动力基本情况及培训现状

调查区域内中青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农民受训人员不断增多,培训意愿不断加强,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要求。

1.劳动力基本状况

一是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30—50岁的中年人,16—30岁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随着农业效率的相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必须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农业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对青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被调查的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22人,占27%,初中文化程度的52人,占6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人,占9%。其原因是: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社会基础事业薄弱,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

2.农民培训意愿及参训情况

(1)农民培训意愿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呈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总的原则是便于学习、学会、市场前景好、能出效益。由于现各乡村还未全部形成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农民群众从事的种养业品种不一,再加上自身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此对培训内容需求不一,但其目的都一样,100%的农民希望通过培训能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在培训时间、地点和培训方式方面,也较为统一,有90%农民希望在本乡村或就近的怀化城区以面对面或现场实习的方式进行短期或中期培训,同时希望能通过各种媒体迅速获得有关信息知识。

(2)农民参训特点

一是的农民参加培训的比重迅速提高。所抽样调查的81名农民,有51人参加过培训,参培比例达63%。其原因是政府强化了服务职能,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纳入中心议程,加大了工作力度。二是农民参加培训的内容多为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三是农民接受培训的方式多为在本乡镇村参加短期培训。由于培训的项目主要是实用技术,参加培训的多为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的文化层次和家庭状况使他们不大可能接受教长时间,教高层次的培训。

3.培训机构

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所依托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县直相关部门(科技、教育、人事、劳动、组织、宣传、广电、妇联、共青团及涉农各单位)和乡镇(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村培训室);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及学历教育培训所依托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县职业中专、农广校、劳动技工学校等专业培训学校。

4.培训机制

(1)每个村民享受县里统一规定的优惠政策

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全部免费,对独身子女户、两女结扎户、失地少地户、特困户等特殊群体参加本县职业技能培训予以优惠,对培训后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办理相关证件时,本人只负责工本费,由政府提供补贴,对培训后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政府还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每个村实现了“三个一”制度

即有一个干部专职负责联系农民培训工作,有一块宣传栏随时发布农民培训信息,有一套奖惩措施督促农民培训工作。

(3)农民—培训机构—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府推动培训(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统筹协调、补助培训资金、考核监督)——培训机构实施培训——(各相关培训部门、乡镇培训中心依托农技专业人才及本地的乡土人才,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在政府的指导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选择参加培训。

5.培训典型

桐木镇:该镇长期以来,农民都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效益极为低下。近几年来为扭转这一局面,该镇决定从狠抓农民素质培训入手。经过认真考察,发现该村非常适合葡萄的生长,农民也有零星种植的习惯,于是就选择了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为了使培训扎实取得实效,他们首先重点选择了有培训愿望,能在农户中起带头作用的农民参加培训。在培训中,他们请来了农技专家来田地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同时还组织参训人员到芷江高山葡萄基地参观,让他们学习先进经验,感受农村成功产业良好的发展氛围及广阔前景,从而增强发展的信。培训后,该镇又将培训教师的联系方式制成卡片发放给农民,便于农民随时向专家请教,同时还积极为他们提供资金扶持,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建立销售渠道。通过重点培训帮扶,该镇涌现出10亩以上的葡萄种植大户达30余户。该镇根据形势,当即又成立葡萄专业协会组织,吸收大户为协会会员,利用协会“土专家”的技术力量进一步推广葡萄种植技术。通过大户的示范带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风气蔚然成风。近几年来该镇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共培训农民累计达1000余人次,全镇90%以上的农民普遍掌握了该项优产实用技术。短短几年内,该镇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镇葡萄基地规模达3000多亩,现已注册了“湘珍珠葡萄”商标,销售总额达到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80元。

二、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原由分析

1.成效

一是实现了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形成了良好培训氛围。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科技素质提高了,种养技能改善了,农民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三是培养了一批大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培训中,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为改造和发展我县传统特色产业、优化传统特色产品品质,提升传统特色农业的产业层次,增强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原由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全方位的领导体系和工作班子,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并加大了经费投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中方县农民素质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从组织领导、经费落实、任务分配、跟踪服务等方面对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目标。并将该项工作发展情况列为对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发展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制,严格奖罚兑现。县乡村三级都建立了有效的制约和奖惩措施。县里还确定了农民素质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农民素质培训专项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20万元,从县人民教育基金、中央转移支付计生费、全县党费等专项经费中各安排5万元,从全县预算外收入中安排1%,并根据县域内因重点工程建设征地而产生的无地少地农民的人数,按每人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在该重点工程指挥部或管委会提取工作经费用于农民素质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同时,还要求各办事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

(2)狠抓了培训实效管理

一是将农民素质与发展产业紧密结合,选准了培训内容,明确了培训方向;二是以培养示范户着手,充分发挥了榜样带头作用,加速了培训的进度;三是根据农民接受特点,注重了培训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确保了培训实效;

(3)延伸培训链条

强化了跟踪服务,使培训有了持续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教育的权益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国家《劳动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为除农民以外各类劳动者的培训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2.资金不足是培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网络的建立,实验基地、培训场所以及培训的日常开展,包括专职人员的工资,培训资料费等,都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虽然我县明确了资金来源渠道,但毕竟财力有限,用于培训方面的资金远远还不够。对于很多农民所需的培训项目,因政府承担不了培训补助,农民又交不起费用而无法开展,导致培训项目的覆盖面很有限。

3.培训机构发展滞后,难以与培训的要求相配套和适应

由于该县是1998年新成立的山区农业县,各项建设全靠白手起家,条件非常困难。目前全县的主要培训机构如县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劳动技工学校及乡镇培训中心等都存在着经费、设施、师资跟不上发展所需的局面。此外,作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技服务机构在,在服务能力,服务机制方面也还欠配套。

4.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薄弱,使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缺乏从源头上解决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由于长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民素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及时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相应的支持与配套政策,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严重被削弱,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非常低。同时,因农民素质不高,接受能力有限,使培训的层次也较低,这样导致农民素质培训更难形成良性循环,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更加艰巨,政府推动培训的成本也更高。

四、对策建议

1.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完全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之类的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

开展农民教育是一项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社会事业,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社团组织和农民都有对教育培训承担投入的责任。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决定了农民教育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同时也要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支持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

3.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发挥其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一是政府应对专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进行扶持,在办学场地、编制、人员上给予保证,并结合农民教育培训推广项目进行资金扶持。二是深化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改革。对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去提高效益为目标,进行制度和管理上改革,要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通过改革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克服“等、靠、要”思想,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4.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在初中扎实实行以升学、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农村绿色证书教育。通过农村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逐步实现国家、地方、校本教材并举的灵活格局。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农村职业、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农村学生升学、进城就业和回乡务农打下坚实的心理和能力基础,逐步实现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初中毕业或高中未能继续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半年或一年)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务工职业技术等教育培训,教育培训采取低收费方法,让青年人学会一门或多门看家本领,掌握一种或多种致富技术或外出技能,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会良,刘永瑞.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2]何炳生,陈坚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

[3]戴红梅.对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6)

[4]付铁峰.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2007.37

[5]魏遂群.培育新型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学理论.2009(19)

[6]张世美.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O9(13)

猜你喜欢
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强化农机监理所经济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促进农民群众收入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探究
浅析做好测绘保障服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33:55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教育培训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3: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