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桂玲等
[摘 要] 榛子林在呼伦贝尔有大面积分布,通过对榛子残林采取封育和技术干扰措施,经过几年的实验达到丰产,三大效益显著。
[关键词] 天然;榛子残林;分析
天然榛子残林封育改造丰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呼伦贝尔市2002年开始实施封育改造丰产技术试验,2004年经自治区林业厅正式立项全面推广,历时5年,完成推广面积达46.6万亩,占全市榛子面积75万亩的62.1%,建立天然榛子引种栽培示范园4处,面积1700亩。通过实施天然榛子残林封育改造丰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总结出封育、改造、丰产、一整套榛子引种栽培技术措施;并对全呼伦贝尔市灌木榛子经济林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分区,推广面积逐步扩大,遍及大兴安岭东南以及呼伦贝尔的扎兰屯市、阿荣旗、鄂伦春三个旗市。榛子产量逐年增多,并且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自治区林业厅、三北站等科技部门的肯定及当地广大林农的认可。
一、生态效益
1.改善土壤结构
随着对天然榛子残林进行封育改造,天然榛子林的面积不断增加,植被盖度不断提高,一是截流降水,降雨的一部分落在树冠的枝、叶、干表面,被植物体吸收,其余沿枝叶集中到树干上向下流,沿根系渗入土壤。林地土壤结构疏松,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其稳定入渗率通常是农耕地的3—12倍,可以使地表径流最大限度的转变为地下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二是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尘埃及细微粒物质沉积下来,再加上其密布的根系为林地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2.增加了植被盖度
新增榛子林15万亩,带动推广面积46.6万亩,增加植被覆被率 0.021%。(详见附表)
3.保护环境、净化空气
榛子林可以净化空气、防风降噪、制造氧气。据测算:l公顷林木1d可以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出0.73t氧气;同时还是粉尘过滤器,当含尘量大的气流通过林木时,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颗粒较大的粉尘会迅速下降。另外,其表皮绒毛能把粉尘粘在身上,从而使经过树林的气流含尘量大大降低,随着榛子林建设的不断发展,减少污染、增强环保功效日益突出。
二、社会效益
1.有效的改造了天然榛子残林
我市榛林为自然实生或自然根孽繁殖,没有品种化,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这些类型在坚果形状、大小、坚果皮厚度、出仁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截至2002年底,我市榛子还没有园艺化栽培,管理粗放,虽然拥有天然榛子林75万亩左右,但年产量一般在100万千克左右;由于完全是在野生自然状态下生长,没有科学管理,导致产量低、果实小、虫食率高、商品性能差、隔年结果现象严重、看不到经济效益,挫伤了林农的积极性。致使大量榛林被破坏,甚至当作薪炭材。榛子林面积逐年缩小,榛子资源大幅度减少,野生榛子资源保护工作越来越艰巨,迫切需要科学的技术措施,对天然榛子残林进行封育改造,进一步提高现有榛子林的产量和品质,彻底结束我市榛子林无园艺化栽培和封育改造措施的历史。同时,精心编织出一整套榛子改造的实用技术,用于指导实践,为大规模推广高产榛子林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突破了天然榛子封育改造技术难关
先后突破了榛子产量低、果实小、虫食率高、商品性能差、隔年结果严重等技术难关。提供了成功范例,为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可靠基础。
3.提高了榛子产量和品质
通过对天然榛子封育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产量达30-45kg/亩以上,2004年探索实施天然榛子残次灌木林封育改造面积1700亩,筛选采集天然榛子5.1万千克。较自然条件下的果实产量提高2—4倍,出仁率提高20%以上,为人工培育应用于退耕还林提供了新树种,丰富了该项目区的种质资源、优化了树种、林种结构,促进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4.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
利用天然榛子移植技术措施,即降低了退耕还林工程种苗费用,又增加了原有榛子林保存面积,为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群众造林、四旁绿化提供了优质苗木。极大调动了广大林农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也为国土绿化提供了简单易行而快速成林的新途径。
5.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榛子示范园的建设与实施,使科技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在取得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专业教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基地。
6.拓宽了林果产业思路,带动了地方经济
小康社会对林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林产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有竞争优势,林果产业是个富民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榛子果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榛子又为无污染的绿色生态产品,因此价格攀升。所以改变当地群众依靠天然产量低下和自然生长的传统观念,解决人民所需要的地产优质榛子果品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榛子灌木经济林是推动当地经济、带动产业调整、提高广大林农生活水平进而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经济效益
天然榛子残林封育改造丰产技术示范推广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前,我市平榛在野生没有进行科学封育改造的条件下,产量低,品质差,病虫果率高,商品性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经过技术项目的实施使榛子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投资少见效快,为农民增加收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减少造林成本
按每亩造林成本120元計算,新增11万亩榛子林共节约造林费用1320万元。
2.降低薪炭材损耗
由于广大农户认识到榛子林的经济效益,使得每年5万亩作为薪炭材的榛子林得以保存。按每亩600元计算,降低损耗3000万元。
3.增加薪炭材效益
全市近50万亩榛子林通过有效平茬、除杂去劣、稀疏植株,累计增加薪炭材12万m3,按每立方米150元计算,新增薪炭材价值1800万元,扣除50万元人工费用,尚增加产值1750万元。
4.增大果品收益
随着对坚果需求的日益增加,其价格不断攀升,由原来的2-3元/千克,逐步增值20元/千克,据近五年统计,全市年产量280万千克,产值达到5600万元,合计28000万元。
5.连续五年累计总产值为34070万元
通过5年的推广应用,给全市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致富广大农牧民的一项重要产业。榛子灌木经济林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多渠道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极大的调动了当地群众造林、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对我市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乃至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综合评价
经过推广实施,该项目建设利用岭东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有效发挥森林物种资源优势,利用人才技术优势,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市场价格优势,放宽政策优势,将资源,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了我市广大林农的生活水平,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态条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创造了可观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吕彪.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防护林科技,2006(5)
[2]朱南红.肥西县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