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亚君
以两大半导体科技公司intel与AMD为主角的战场上正不断上演着的“诸神之战”,一直是美国硅谷传奇中的重要一章。然而,2012年伊始,主角之一的AMD却有意终结这一绵亘了四十多年战事。
硅谷的丰碑上,呐喊声依稀回荡。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剑拔弩张,敌不过岁月流转、战场变迁交错,宿敌也只能相忘江湖两不知?
开战:差异竞争
追溯intel与AMD的世纪纠葛,两家的创始人科技天才罗伯特•洛伊斯和营销达人桑德斯同样来自仙童科技,算是同根同源。
之后Intel靠技术崛起,1971年便推出第一块微处理器4004。至1972年,intel不仅实现纳斯达克上市,其利润也高达2340万美元,成为数一数二的半导体制造商。
桑德斯自然不会与诺伊斯争斗技术,他最擅长的是营销与推广。桑德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第二供应商。
那时的半导体业生产工艺并不成熟,产能与良品率不高,企业在外购产品时,通常要求对方提供第二供应商,以保证按时供货。桑德斯便为AMD树立了一个形象:“更优异的参数表现”,并作出史无前例的产品质量保证,也不加收任何费用。
战略上的错位互补,成就了AMD十年间获得2000%回报,股票登陆纽交所,年收入逾4亿美元。
AMD唯一的问题在于,其模仿是否构成对intel侵权。1975年,intel果然和AMD打起官司。
幸好,当时Zilog公司研制出比intel性能更佳的Z80微处理器。为对抗Zilog,产能不足的intel只好签署城下盟约,让AMD成为intel的第二供应商。
分合:摩尔定律
AMD势力渐盛,也欲掀起风浪。于1979年成为intel总裁的格鲁夫当然不能容忍。intel推出16位处理器8086,却始终坚持不给AMD第二供应商正式授权。
由于蓝色巨人IBM的斡旋,格鲁夫与桑德斯达成协议:intel将无条件开放技术,但AMD也要放弃自己的竞争产品,成为intel后备供应商。
应该说,这次合作将intel与AMD带到了新的高度,但作为intel技术鼻祖的摩尔早已为AMD设计了没有终点的归路。
早在1965年,摩尔便发现一个神奇的数据规律:每隔18个月,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将翻一倍。intel必须不断利用技术优势推出新产品,实行高价策略,获取超额利润;当对手推出模仿产品后,再以成本优势实施价格战打击对手……如此反复,立于不败之地。
格鲁夫自然清楚“摩尔定律”,他耐心等待着给予AMD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1987年,intel提前结束与AMD签署的技术交流协议,这让桑德斯措手不及。AMD只能控告intel侵权,这场官司却拖了七年。
正是这七年间,intel一举推出386、486及奔腾处理器。1993年又推出“intel inside”营销运动。几乎是弹指一挥间,intel成为PC界硬件霸主。桑德斯与AMD却在无休止的诉讼中,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
昙花一现 K系独立
桑德斯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了代价,他意识到,AMD必须研发出自己的微处理器。正是凭借自主研究的K系列处理器,AMD让格鲁夫灰头土脸地下台,又打得前来接掌帅印的贝瑞特溃不成军。
到2004年,AMD在台式机处理器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首次高于intel——桑德斯似乎可以放心了。
2002年,执掌AMD33年的桑德斯交出大权。他没想到,AMD的强盛更像是昙花一现。
桑德斯在位时,非常器重来自NextGen的德克•梅耶和弗雷德•韦伯,并给予他们绝对的权力。但是,鲁伊茨上台后,韦伯便被“请”出了AMD。
已经升任至CEO的梅耶开始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市场,先期研发成本高达数亿元,产品却卖不出价,最终梅耶被董事层扫地出门。
到此,桑德斯在位时留下的最核心干将,全数被清洗。而掌握大权的鲁伊茨随后竟然被卷入美国对冲基金公司内幕交易的丑闻之中,于2008年1月尴尬辞职了!
长达五年的内斗将AMD的优势消耗殆尽,领导人也无暇顾及窗外的风云突变。待AMD惊觉,intel已不再和AMD处于一个竞速跑道上了!
欧德宁新政
有人形容intel是一只睡狮。睡狮惊醒的一刻,开始于2005年欧德宁的上台。
2006年,欧德宁对intel进行了大规模重组,并用Leap Ahead取代了自1993年以来长期使用的intel Inside宣传口号。
作为“大象”的intel要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intel非转不可了。
最直接的信号是1997 年前后,个人电脑价格持续下跌,intel利润率受到威胁。欧德宁发现自己没有前任们的“好运”——赶上个人电脑快速增长期,可以依赖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实现intel利润的两位数增长。是的,PC辉煌期已经过去,即使再次打败AMD也不能阻止intel沦落为“没落的王者”。除了大环境改变,“拼速度”的必然副作用——技术瓶颈也成为潜伏的杀机。
作为应对,欧德宁充分发挥和拓展了前任贝瑞特的构想:希望打造一种平台,将CPU、主板、芯片组及网卡等组件或技术集成一体,完成从一个濒临货品化的单一硬件产品制造商向一个“集成性服务供应商”的转化。
在这种思路上,欧德宁将贝瑞特时期就推出的core品牌双核产品继续发扬光大,基于此平台又推出著名的笔记本平台迅驰。
2008年7月的迅驰2更被视为扭转败局的关键产品,intel整体市场份额超过80%,又一举将AMD打到“石器时代”。
触不到的对手
此时的AMD,只好寄望于反垄断起诉intel阻击对手,在PC处理器市场中获取更大份额。可惜事与愿违。市场研究公司IDC数据表明,2006年AMD市场份额为23%,而intel占75%,此后,AMD的份额已下滑至大约19%,而intel则增长到80%。
回顾两家缠斗之路,当AMD能够主动寻找与intel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时,AMD实现了生存,甚至反超;当AMD固执地坚持与intel同向竞争,企图以快速跟进与模仿击败对手时,AMD赢得了短利,却输掉了未来;现在欧德宁的大平台战略已将intel带到整个IT科技领域产业链的制高点,对于仍依赖PC市场、在长期对抗付出惨痛代价的AMD来说,intel如同一个在云端的对手,可望不可及。
——新的科技企业竞争,已经是不同维度、不同竞速轨道之间的高端战争了。
2012年,AMD总裁罗瑞德宣布裁员,而省下的资金将用于投入新兴市场、低能耗产品及云计算战略。
PC的战场已经衰败,昔日的死敌分道扬镳,恩怨随风逝去,唯有未来最值得期待。
编 辑 唐 婷
E-mail:mengdanh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