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剖析曹操

2012-04-29 23:32郑渝川
2012年10期
关键词:行刺董卓吕布

郑渝川

《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下两册)这套书用心理学评价分析并以漫画形式表现了《三国演义》里的枭雄曹操。历史题材小说、漫画作品常常因对历史的过度延伸甚至恶搞,而招致部分读者的反感,即便是其他那些愿意接受恶搞历史的读者,也不可避免把兴趣放在延伸或恶搞的方面,而偏离了正题。这套书则并未突破《三国演义》的记述框架,引入的心理学原理和学科知名案例,均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曹操及同期其他三国著名人物的理解,并收获对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基础掌握。

书中开篇,曹操出场于王允寿宴,自告奋勇要去刺杀董卓,向王允讨要七星宝刀。书作者陈禹安就此的解读是,曹操效仿了战国时秦国名将王翦,通过主动索取,获得了多疑对象的信任。曹操行刺不仅结果是失败的,而且被董卓和吕布当场发现,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找借口逃离现场。董卓对获得自己重用的曹操前来行刺的事实感到难以理解,书中解说指出“董卓的这种看法叫做互惠原理。当你对某一个人付出了很多恩惠之后,你内心必然会预期这个人会给予同等分量,甚至更大分量的回报”。曹操逃离现场的做法,事实上也未必明智,因为无论是现场的董卓和吕布,还是事后赶到的李儒,对曹操究竟是好心献刀还是有意行刺拿不定主意,但曹操逃走的消息传来,边坐实了行刺的判断,这就是“透明度错觉”的体现,意思是说人们最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有时在别人无意间言语动作的刺激下,会误以为对方识破了自己的想法,进而惊慌失措,反而让有意掩饰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张飞好酒,此积习长期不改,因此多次耽误刘备的大事。《三国演义》中,刘备接管陶谦的徐州后,收留了被曹操赶到徐州地界的吕布;当袁术兴兵来犯时,刘备带领关羽等迎战,留张飞守城,叮嘱后者不得饮酒。刘备前脚走,张飞后脚就摆上了宴席,要求徐州留守官员们都要前来痛饮,不醉不欢,宣布第二天起开始全面禁酒,由此引发了曹豹被打、吕布偷袭徐州、刘备被迫成为徐州“客军”等一连串反应。这本书指出,大多数人在面临某方面权利要受到严格限制的某个期限之前,都会犯张飞一样的错误,即彻底放纵一回;但这种“最终的放纵往往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当你想要借着最后的机会狂欢一次,反而会加重你对即将被禁绝的行为的迷恋。”

第一次宛城之战,让曹操为贪图美色付出了沉重代价,其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最忠诚的护卫典韦均为他而死。曹操声称,他最愧疚的是典韦之死。这种说法,长期以来被视为曹操收买人心、为人虚伪的明证。《我是曹操,我怕谁》书作者却有不同看法。从心理学上讲,刚刚脱险的曹操处于强烈的“幸存者歉疚”之中,他本人造成了这幕惨剧,对身边受牵连而死去的人都存在歉疚之情。但曹操与曹昂、曹安民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后二者平日里也获得了曹操给予的更多恩惠,因此参与“亲缘保护”是完全正常甚至必要的。典韦则不同,他与曹操仅仅是职业关系,曹操嫖宿宛城诸侯张绣的婶婶之做法,大大超越了职业契约所约定的内涵,而典韦仍然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曹操的安全。因此,曹操在“幸存者歉疚”的驱使下,觉得典韦的牺牲超出其本分,才会做出“独痛”的表示。

官渡之战后,历经数年,曹操占据了整个河北,并继续追击袁绍二子,后二者逃到辽东,获当地军阀公孙康暂时庇佑。这时,曹操手下将领纷纷上书,建议进军辽东,不仅击杀二袁,还可以占据辽东之地。曹操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不出他所料,公孙康见曹操没有侵扰辽东之意,便自行诱杀了二袁,将其人头送到曹营。这件事充分说明曹操深谙人性特点,有意不让外部分散的敌人联合在一起、避免其形成统一战线,然后挑唆敌人之间形成内部冲突,再一一剪除。当然,曹操又是一个“胜必骄、败不馁”的人,形势大好时常常犯下低级错误——在彻底剿灭袁氏残存势力后,曹魏大军大举难下,刘备败军和江东孙权成为了新的“二袁”、公孙康时,曹操却毫不在意敌手的联合,最终迎来了一场毁掉统一全国希望的大败。(据商业评论网)

猜你喜欢
行刺董卓吕布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吕布其实有情义?
水淹吕布
吕布其实有情有义?
王允计除董卓
杆石桥
猛将吕布缘何成了最失败的跳槽者
“行刺”京东
连 环 计